近期在思考一个问题:人们平时的想法、灵感或者是很想分享的东西,都会和谁分享?于是和丁大律聊了聊,收获很大。
丁大律:开个小号,自己找个地方写下来。有人聊天当然好啊,但同频好不容易,即便合得来的人,也不一定每天共振。总体来说我还是创作欲大于表达欲,所以有个无人问津能说话的地儿就够了,不一定需要多少回馈。
我:是呀,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你的,可能很久都没有多大长进,交流和碰撞好稀缺啊。
丁大律:你说的确实是最正确的路。
中间翻车了,重来
丁大律:你是需要说话的人还是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变更好,前一个应该是情感需求,后一个好像不是。
我:其实是都有,有个能分享或是能商量的人不光能让人不孤独,也能通过交流变更好,我现在更看重的是后者
丁大律:所以苦恼该去和谁说话对不对?
我:越来越发现,工作以后,生活其实是变窄了,得有一个或者几个其他领域的人,讨论遇到的问题,哪怕他不能帮你解决,至少会明晰方向,有新的解决思路。你有这种感觉吗?
哈哈,已经不是大学时候总要倾诉烦恼了,现在反而是烦恼可以自己消化,但是成长需要新鲜的信息和助力
你现在有固定的朋友圈嘛,什么都能沟通,也能互相给予支持和指引的那种
丁大律:你这个性格,就不该去做老师,应该尝试更社会化的工作
丁大律:双向的太难得了,但单向的朋友是有的。比如我能从听他看他分享的东西很享受,还有那种你可以唠唠叨叨说一堆倾听你的人,但这两个面强加到一个人身上比较矛盾
我:哈,这倒是,可能还真的要给朋友分属性,成长提携型,贴心唠嗑型,休闲娱乐型
丁大律:哈哈哈,所以我们需要很多个朋友啊
我:我好像明白了
丁大律:亦师亦友的人肯定也有
我:神奇!不愧是丁大律,你刚说的这几个点都是我没太注意的,但都是关键。提携和贴心的属性大概率不在同一个人身上,朋友多,才不会觉得某一个朋友帮助有限或者不同频不共鸣!
丁大律:天性温良的人,容易木讷,天性聪明的人,容易尖锐,谁不希望有个天才一样的暖心宝宝在身边,但那不合理啊
我:总结的多么精辟!
丁大律:我还是觉得你如果不做老师,三五年可能就是高管了[Emm]
我:为毛……
丁大律:太上进了,一天不进步难受。
我:这个好像是真的,笑cry,就当它是个好事儿吧。
投资很重要的一条是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原来交朋友亦然。我们需要很多朋友,不能指望一个朋友既能给你帮助指引和提携又能听你发牢骚吐苦水排解情绪,这不太合理。朋友多了,对某一个朋友的期望就没那么高,也就不会有失望了。避免“匮乏感”,是我学着笑来老师新造的一个概念,好东西终归是宜多,只有足够的数量才谈得上筛选和质量。
今天写了两篇文章,整理出了英语复试的几道大题,重新拥有了心流状态。冷静下来回忆,我之前两年变好是因为别人吗?不,是因为本质上就是追求上进的人,就算不遇上他,也会有其他契机变好的。
刚才翻阅了自己两年前的文章,文笔稚嫩浮夸,暗自好笑,同时又欣慰,如果你不觉得两年前的自己是个傻逼,那说明这期间没有一点长进!不是嘛~晚安,好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