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山里的马架房

山里的马架房

作者: 仁则 | 来源:发表于2019-04-14 22:55 被阅读0次
    山里的马架房

          在东北兵团的时候,我在山里的马架房生活过一段时间,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我们国家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人特有的经历。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国家、民族紧密相连的。

        我所在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三团,位于黑龙江边,江对岸是苏联,两国的边界线是江中的主航道中心线。

        两国间的领土之争是由来已久的。在1964年的一次边界谈判失败后,到1969年大大小小的边境冲突就有4千多起。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发生,引发了中苏之间大规模的军事对峙。当时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集结了百万大军,为了抵御有可能发生的入侵,我方在边界也投入了大量军队。

          我们是1968年到兵团的。我团所在的黑龙江边,中间有一个延兴岛,在主航道中心线我侧,是我国领土,但是也在苏修的窥伺之中。当时,生产建设兵团位于边境线的连队都成立了武装排,装备了武器,并且进行军事训练。同时,安排家属撤离边境。我当时在连队小学教书,所以就随家属撤到离边境二、三十里外的山里。那年我十九岁,对即将开始的山里的生活充满好奇。

          撤离之前,在山上要突击盖起房子,因为时间紧迫,不可能盖正式的住房,就盖的是 “马架房”,也叫“马架子”。

          马架房是东北早年特有的民居,以前 发行的“民居系列邮票”中2分的票面上就是马架房的图。好多年前闯关东的穷人到了东北,没地方住,砍几根檩子,打些茅草,盖起的住所就称为马架子。当年东北的抗联战士,后来部队的十万大军到东北屯垦戍边,最早开发油田的工人,开始都是住的马架子。再后来马架子就基本绝迹了。

    山里的马架房

          我们住的马架房是在地面上挖出一个槽,深有六、七十公分,在土槽边上用“干打垒”的方法起墙,留个门和窗的位置,顶上先架起坡形的屋脊,再铺木条子,苫上茅草,马架子南向有个大概50公分见方的玻璃挤在土墙中间就是窗户。由于南北的土墙很矮,屋顶苫上茅草以后基本看不见墙了,所以整个房子就像在地面上搭个架子。一到下雨天,顺着茅草滴水,人们形容马架房是 “披头散发掉眼泪”。冬天被太阳晒化的雪水也顺着茅草往下流,形成大大小小的冰溜子挂着。

          屋子分里外间,一进门的一间是灶间,盘着一眼土灶,做饭和烧炕。里屋靠南边,挖地槽的时候留出了一个炕的位置,高出地面有20公分,在上边码一层土坯铺上炕席就是睡觉的地方。

          盖完马架房大概是九、十月份,已经很冷了。连队家属一户一个马架房,形成了一个小村子。我们四个老师住一个马架房,位置在村子最南端,紧邻一片柞树林子。往东有大概二、三百米的一个山洼洼里有一眼泉,终年出水,形成了一个直径一米多的水坑,冬天,四周冻成了冰墙,中间不冻,水位总在一个基本固定的高度。这眼泉水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我想这也是在这个位置盖马架房的缘由吧,从古至今,人类都是逐水而居的。

        现在想来,泉眼那里的风景是很美的,泉眼不远处是一片白桦林,春夏和秋季,开着各种花,记得有黄花(黄花菜)、粉红的野玫瑰,紫色和白色的小雏菊。那时候去挑水都是来去匆匆,不懂欣赏风景,即便如此,也还是留下了一些印象。

          我们的学校离泉眼不远。是大一点高一点的马架房,有门窗的位置但是没有门和窗,为了采光好一点,屋顶的南坡安了一块玻璃,算天窗吧。没有桌椅,就是在地面上立起四根木棍,上面固定上一块木板,高的是桌,矮的是座位。按现在的眼光看,那条件是太差了。到天很冷的时候,就不上课了,学生们在家里学习,老师辅导。夏天的时候还好,就是蚊虫多。

        记得有一天,讲着课,忽然发现孩子们的眼睛都往天窗看,我抬头看过去,原来是一条蛇在天窗上爬着。无奈之下,找了一根棍,踩着桌子,战战兢兢地把蛇挑在棍上,放到外面的草地上。继续上课。

        最难过的是冬天。屋子里取暖靠烧木柈子,就是伐树后锯成段,再劈开。入冬前老职工家由连队派车自己上山伐木。我们是由连队派人给拉一车,但是根本不够一冬天烧的,就省着烧。每天戴着棉帽子睡觉,早晨睡醒的时候,一夜呼出的哈气在被头上冻成一个硬壳壳。记得卫生员放在我们屋子里的蒸馏水瓶子都冻裂了。

          因为屋子里毕竟比外边暖和一些,就有老鼠来做窝。有一次收拾被褥,竟然在火炕的里边发现了一窝刚生下不久的小耗子,粉红色的,看着可恶心了,吓得不得了。

        冬天里基本没有菜吃,买咸菜要到六十里地以外的县城,第二年我们就自己腌了一些萝卜。一开春儿,地里的野菜冒芽了,提个筐子去挖,回来包包子,在当时是难得的美食。

          夏末初秋时节,下完雨,提上筐子到山上采蘑菇,因为怕采着毒蘑菇,就只采榛蘑,榛子棵周围的落叶只要被拱起来了,下边就会有成片的蘑菇。

        夏天的白天还算舒服,但是天一擦黑儿,蚊子就多极了,人就要钻到蚊帐里躲着,点一盏小油灯看书、批作业。

        上山第二年的寒假是我最难熬的日子。四个老师,一个是本地人,放假回家了,一个哈尔滨青年,家里来电报父母有病,也回家了。另一个老师是我的同学,好姐姐,家里有事,也准备回北京。

          送走同学,步行了三十多里路回到马架房。空荡荡的房子里只有我一个人了,我趴在炕上大哭。哭累了,天黑了。关好门,把扁担和菜墩子都顶在门后边。睡觉前把劈柴的斧头放在枕头旁边。自从到马架房,天一黑,我们就不敢出门了。房子前面的柞树林子里、山洼里经常有信号弹升起来,据说是特务在和苏修进行联络。

        记得那年冬天主要的粮食是玉米面,我贴一锅玉米面饼子,吃一个星期。

          假期里印象最深的,是每天和学生们一起上山砍柴的快乐。

          我们每个人拉一个雪扒犁,在山上一边砍柴一边唱歌,“山里的孩子心爱山,山里有我们的好家园……”。有一天我们在雪地里发现一只死狼,狼的肚子被掏空了,听说山上有豹子,看来是真的。把狼拉回来,学生家炖了一锅肉,给我送来一碗,闻着挺香的,但是不想吃。

          一个假期不到,我砍了一大垛柴火,这不是烧火墙的柈子,都是山上死了的荆棵等灌木,我们叫站杆,烧炕做饭很好烧。

          寒假没过完,接到通知搬回连队,结束了一年半左右的马架房的生活。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回忆起来觉得那时候真的是太苦了,但是当时并没有觉得多苦,倒是想家的折磨更厉害。记得我和我的姐妹,有一天晚上站在马架房门外,不敢走远,望着满天的星星,说着悄悄话,说着说着两个人就哭起来了。几年之后,我的好姐姐在唐山地震中遇难,每当回忆起山里的马架房,我就更加怀念她,感念我们姐妹情深,她要是还在该有多好。

    山里的马架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里的马架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ve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