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老师的带领下读了一些文章,听着老师深有感触地讲解,强迫自己也算是理解了课文。到了初三,语文老师总是恨铁不成钢地说,都到了焦麦炸豆的时候了,你们还不学习……我知道老师是看我们不着急,学习不够投入,可虽身为农村孩子,我对“焦麦炸豆”还是不理解。
一直到长大,到自己也做了班主任,到自己也面对一群“顽童”……
所以,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再去读过去不求甚解的文章,瞬时就有了自己的新的理解和感悟:读老舍的《骆驼祥子》,不再认为祥子可悲,而是自叹像他一样丢了初心;读鲁迅的《孔乙己》,不再嘲笑孔乙己的清高迂腐,而是开始理解他忠于理想的执着;读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不再讽刺范进的乐极生悲,只会感慨人生的世事无常……
所以,有人说,读书大抵如此,年少入世的道理,总是到了中年方才明白:少时嘲笑书中人的荒唐与辛酸,如今读懂却发现自己和书中人并无两样。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大抵也莫过于此吧!
今天早读,领着孩子们读《雨霖铃》《八声甘州》,两首词对于孩子们来讲,背起来有些难度吧,两三周了,还有一部分孩子没有背会。还有孩子找到我,很无奈、可怜兮兮地对我说:“老师,我背不会……”
于是,我就暂停背书,给孩子们讲,其实诗词也好,文章也罢,作者都是有感而发而已,生活当中遇到了一些事,然后触发了自己的内心。现在你们年龄小,每天生活都快快乐乐的,对于这种伤感啊、悲愁啊,的确理解不了,现在读的目的也是去积累几句,不至于我们看到天边的晚霞、向晚的微风、苍翠的青山,只会说,啊,好美!不至于我们品尝到咯茶的清香、美味的佳肴,只会说,啊,好喝!
孩子们笑了,我知道他们可能是懂我让他们背书的目的了吧!
其实,平心而论,有些东西、有些情感,希望孩子们一直不懂最好!只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平安顺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