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到关注的作者尹清秋更新的“渐行渐远的城中村,川流不息的年轻人”一文,更因为我的本职工作就是做城中村市容卫生管理的,所以我挺惭愧,工作的属性让我常常穿梭于城中村,但我却从未深入理解过它,远不及作者分析的几分之一。好处是,看过别人的剖析拆解,我也学到了不少。
1.我与城中村的初相识
其实严格来说,我知道城中村的时间并不长,从16年12月中旬到现在约3个半月。在此之前,我从未见过甚至根本不知道我们国家在一些城市里还存在这样的群居形式。
当我因为工作的接触,第一次走进一个被包裹在城市里的村庄时,脑袋里充满了疑问和新奇。同事带我沿着村子的主干道走了一圈回到原点,我完全是懵的。窄窄的巷道,遍布于每一栋小楼的房前屋后,纵横交错的衔接,看起来与迷宫并无两样。我跟在同事身后想,这要是让我自己走,一定会丢掉……
后来,自己经常去转,渐渐熟悉了。我觉得那个村庄就像一个安然的小镇,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
由于有专门保洁人员的打扫,村庄内的路面几乎一直都是干净的,负责的保洁阿姨大叔也会把自己片区内的背街小巷全部清扫好。所以即使常有摊贩占道售卖,遗留下垃圾,村子的整体环境依然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村庄内的主干道两旁分布着诸多的商铺,大致为生鲜一个区,小饭馆一个区,还有一些做建材生意的。每天小巷里人头攒动,高至五六层的楼房将人们笼罩在一条条幽深的巷道里,仿佛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了。尽管这里距离外面的商业大街仅有十几米远。
村庄中央有一口井,井水冬暖夏凉,在那里甚至依然有人用木头拍打的方式来清洗衣物。“世外桃源”这四个字就是我看到那个场景的一瞬间映入我的脑海。
2.看面子也得看里子
我觉得这里的人们似乎生活的很好,他们做着自己的小生意,每天勤勤恳恳,从早上开门营业到晚上闭店,日复一日看起来蛮知足。然而深入了解才发现,他们大多是外地人,无论是商家还是住在一栋栋楼内的年轻男女,为了生计,追求繁华城市的先进知识,只求增加收入,增强技能。或是为提高一家人的生活质量,或是为实现自己的小小目标。
这里房租和物价相对低廉,尽管居住条件会差很多,但是他们可以把钱节省下来满足其他方面的支出。而当地的“土著居民”自然地成为收租老板,太多人悠悠得躺在家,就可以衣食无忧的过活,偶尔来个国内游,香港游也完全不是问题。
这大概是中国很多城市内“城中村”的发展现状吧,在推进城市化得进程中,它们独立又相似地存在,形成自己特有的生存模式。
就在前几天的一次市容巡查中,看着辖区内众多城中村拆迁后产生的土头堆积无人处理,大块的铁皮趴在路旁的绿化带内,坐在我旁边的领导说:这些村庄的城市化改造还是太慢了!我不由的蹦出一句:“会吗,已经够快了吧”?!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其实是非常迅速的,这个趋势似乎也是不可阻挡的,就像智能机器越来越精进一样。我们所有人不管是商政阶层还是劳苦大众,都处在时代交织金钱涌进的洪流中,除了努力向前,似乎别无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