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年轻就是本钱”。在职场上,似乎也如此。
有活力,但更重要的是能拼,能加班,适合996;没资历、没经验,很适合背锅、挨骂;可塑性高,一张白纸,也更容易被教导和“驯化”。
职场小白生活负担轻,也被自动默认为欲望低,工资可以低一点,价廉物美。
年轻就是通行证,年轻是最大的护法和加持。关键是,我年轻,也信了社会向我投来的是满满的崇拜和爱意。
年轻是本钱,但有时也可能是“歧视”——就看职场如何定义“年轻”。
当我们谈论职场对年轻的“优待”时,到底忽视了什么?
希望职场是真正地热爱年轻人。
文 | 林什
编辑 | 楚明
来源:每日人物
年轻人怎么能没有“眼力劲儿”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样的人适合待在国企?以我近两年的工作经验,我一定会告诉他,是有“服务意识”的年轻人。
在国企这个层级森严的地方,基层员工不仅需要干好自己的活儿,更需要“有眼力劲儿”,要“服务好”领导。
首先,拿“开会”这个常规活动来说,2点的会议,“有眼力劲儿”的年轻基层员工一定不会迟到,他们会提前20分钟去会议室坐好;假如那个会议室不够整洁,“有眼力劲儿”的员工,应该主动承担端茶倒水做卫生的活儿。
时间走到1点50,中层们会接二连三推门进来,接着到2点前后5分钟,几位参会的高层领导才会端着茶杯、拿着笔记本进来。此时,领导们如何“进门”也是有“眼力劲儿”的员工们注意的,他们不会劳领导推门,而会主动去给领导开门。
记得有次开会,我正在低头记笔记,带我的中层忽然用胳膊肘拐了我一下:“快,陪A总去洗手间。” 我抬起头,发现新调任过来的A总正起身,有走出会议室的趋势。虽然坐在离门很远的侧边,我立马起身,起身前我的中层还往我手里塞了一包纸。
一个箭步,我冲到会议室门前,推门、微笑“领导先走”。A总出门,我引导他来到厕所门口;他方便的时候,我站在门口等候。正当我纳闷那包塞给我的“纸巾”干嘛用时,A总走出厕所,刚洗完的手正在滴水。我恍然大悟,立马“有眼力劲儿”地递上纸巾,心里暗暗佩服我中层,“妥帖!”
刚来单位的时候,我也曾非常没“没眼力劲儿”,年轻气盛,搞不懂为什么要“取悦”上级。毕竟,我父母也是地方干部,我从小到大不说养尊处优,起码从来没做过这些“伺候人”的活儿啊!但身边同事的行为举止,日复一日地影响了我,我意识到——这套行为规范,就是我目前职场的生存法则,如果想在这个体制中得到重视,我必须需服从于这套行为逻辑。
慢慢,我也自我教育出了对领导的“服务意识”。领导喜欢古文,我写资料和发言稿,就会有意识地使用成语、古诗词;领导喜欢喝酒,饭局上不管红的白的,我硬着头皮也会陪他喝几杯;开会时,领导一个眼神,我差不多就知道他需要我做什么。
1年后,我被调离了基层业务岗,领导直接把我要到他身边,让我当他的秘书。体制内的人都懂,这是种“提拔”。
说实话,对这份工作,我没有“热爱”过。我一直努力地做到的,不过是这套体制内“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平衡。何况最近我买房了,背起一百多万房贷,我知道自己会继续在这里“有眼力劲儿”地好好干下去。
做“舔狗”只会背更多的“锅”
工作3年,我不敢说自己的业务能力有多精进;我最拿手的,大概是“背锅”和“隐身”吧。
2016年大学毕业,我进了一家头部游戏公司,做项目经理助理。当时我在的项目组,做过当年火遍全国的手机游戏。所以,每次我跟正找工作的同学聊起自己的公司和项目时,膨胀得像碳酸饮料的气泡,抑制不住地外冒。
项目组里,我虽然是“助理”,但由于带我的项目经理怀孕休假,而公司也没有另外安排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进来,所以我干的全是“项目经理”的活儿,主要职责,跟各部门的老大沟通,推动项目按期进行。
但不幸的是,我这个一没经验,二没资历,三没话语权的新人,在和部门主管们磕进度的battle中,永远是一颗薄皮鸡蛋。我被拒绝和推诿的理由通常是: “这种东西没什么用,你工作久了就知道了”; “你催我没用,得去催我收下做事的人,让他们加班加点快点干”。到后来,他们开始无视我的催促,仿佛我是“透明”的,车轱辘话来回说,项目进展一点也没有。
部门主管们催不动,我决定采取迂回策略,先跟“基层群众”搞好关系。周六,有同事在公司加班,我过去陪着,饭点前一个小时,我掐着点手机订餐,有同事要喝啤酒,我百米冲刺去小超市搬一箱……一年来,谁不吃香菜、谁讨厌辣椒、谁要两份米饭,我都一清二楚。此外,我还成了“海底捞金牌会员”,因为光同事们的火锅聚餐,我就花了1万多。
但我发现,职场上,没有职称和资历加持,做“舔狗”只会背更多的“锅”,根本换不来话语权。
外卖按点没到,锅是我的;店家分量少了,锅也是我的。
最让我绝望的是,每周的项目例会,进度依然不断延后,其他部门的老大质问我“你统筹能力是不是有问题”,“你是怎么被培训的”,我只能点头如捣蒜地认错。
催不动的高层,推不动的进度,让我压力越来越大。2017年底,公司高管见项目进度巨大延后,在例会上拍桌发火,而拖慢进度的主管们一个个在桌前保持沉默。我意识到,这锅我背不动了。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我就“变”吧。2018年初,我申请转岗,开始了上班码字,下班“玩(竞品)游戏”的996生活。埋头写游戏剧情,我承担起剧情组近半的工作量,交上了三四十套剧情。
就在游戏上线的前夜,我收到HR的通知:项目优化,我们很遗憾地通知你……
我被裁了。错愕,是我的第一反应。后来我才知道,工作经验的缺乏,让我不懂得跟领导“汇报”自己,成了一个她看不见的“小透明”。
“忙碌”的主管并不清楚也不了解我的工作量,所以她认为我“工作量不饱和”“可替代性高”“工作态度不积极”。遣我走的那天,她正在批评员工。她甚至不知道,那份甩在员工们面前让他们细读的《视觉表现配置标准》,是我帮她拟的。
因为我“年轻”,所以“靠不住”
我是名前国企员工。
4年前,我研究生毕业,进了一家国企。一开始对这份工作,我挺满意的:集团公司世界500强,一线城市,解决户口,拥有父母强调的“稳定”。
我被分配到市场部,“助理”职称,开的薪水低得不够我押一付一,但我也没太在意,毕竟刚开始上班,学本事比挣钱重要。
身在市场部,为了争取大大小小的项目,领导带我参加了不少应酬。记得在入职不久的一场饭局上,酒菜上桌,甲方领导举起杯子给我领导敬酒,我领导摆了摆手:“我实在不胜酒力。涂涂是我们部门新来的,小姑娘陪你们喝!”说完,又转身过来嘱咐我:“去,给在座的领导们敬一圈!”
我清楚地记得,那张桌上,除了我和领导,还有11个人。这就意味着,我要干11杯。
一杯下肚,我就感觉晕乎乎的。为保持清醒,我找服务员要了一份鸡蛋清,以免白酒被身体快速吸收。生蛋清,一股腥气,又黏又滑。我心一横眼一闭,端起来就往嘴里吞,边吞边想:姑娘我今天豁出去了,跟你们这帮油腻糙老爷们拼到底,喝不死你们。
结果那天,白的,我喝了六两半。一些资历比较老的同事知道后,都觉得我很拼。
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我一直相信,只要好好表现好好干,升职加薪肯定是迟早的事。但我没想到的是,在按资排辈、男性优先升职的国企职场里,我永远是领导嘴里的“小张”、“涂涂”、“年轻人”。而正因为我“年轻”,所以“靠不住”“不沉稳”“浮躁”的标签就像原罪一样跟着我,不论我怎么努力,都摆脱不掉。
引我辞职的导火索,是工作到第三个年头,一场由我统筹组织,最后却被领导“赶下台”的晚宴。那场宴会,很多集团、公司领导,大客户代表都在邀请名单上。为了保证晚宴万无一失落地,我每天自我鸡血,加班到凌晨两三点,安排流程,生怕出点儿差错。因为领导允诺我做这场晚宴的主持人,我特意找了一身礼服裙和自己最贵的一双高跟鞋。没想到,当天我正准备套上高跟鞋上台时,领导把我拦下了:“你别上了,我来”。
临场被换,我精心准备的衣着、台词、流程,全用不上了。晚宴结束后,领导用微信抛了个解释给我,大意是我还太年轻,他觉得我hold不住这种大场面…… 我尽心尽力为策划活动付出的心血,因为“太年轻”这个似是而非的理由,被一笔勾销。
我委屈得不行,去找同事哭诉。他们的安慰我说:“领导也就是一拍脑袋随口一说你当主持人的。这种大场面,轮得着咱们这些底层小螺丝钉抛头露脸?!”他们让我别太往心里去,可我还是觉得很不公平……
3年来,虽然我干得不错,但升职加薪0次。相反,在我向领导提涨薪的时候,他直接给我空降了一个“市场总监”。就此,对职业和领导的“信心”和“信任”,在我心里全面崩塌。
我终于明白,在按资排辈的国企里,工作再拼,我也不可能快速得到肯定,升职加薪更是天方夜谭。多少人在我前面等着呢,哪里轮得到我?
后来,我也学会了把午休吃饭的时间拖长到两三个小时,不主动揽活儿,在国企“混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越来越焦虑:我还年轻,这么混下去,未来怎么办?一线城市房价这么高,就我这点薪水,难道要父母帮我付一辈子房租吗?所以半年后,我主动提了离职,发出离职邮件的瞬间,我感到无比自由:终于可以逃离这套死板的“按资排辈”,去看看市场化的职场丛林了。
附件里13页的交接报告,是我对那份职业最后的交代与尊重。而我在外企的新工作,别的不说,起码薪水涨了一倍。
“没能力,谈什么尊严?”
人们总说现在职场上的年轻人被批评几句就嚷嚷着要走人,太“玻璃心”。其实我不是很认同。作为一个经历过老板花式吐槽的人,我对职场新人被骂时的崩溃,深有体会。
曾经,我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从小我家境不错学习不错,一路被身边的人夸着长大,很少收到伤自尊的批评。为此我一度觉得自己很幸运,直到发现人生中前20年少挨的骂,都被集中在初入职场的3年了。
本科临近毕业时,我去了一家初创的时尚类新媒体公司,做编辑,薪水对应届生来说非常可观。公司一共五十来个人,管理非常扁平,我的工作直接向公司创始人——一个不穿普拉达,但脾气火爆的“女魔头”汇报。
初来乍到,我不敢表现得太张扬,又因为性格内向,基本每天都在默默低头做事,搜集资料、整合文稿、搞排版设计,一来二去就没怎么跟同事打交道,虽然我努力记住同事们千奇百怪的英文名,但名字对不上人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结果第二周的工作汇报会上,我的汇报材料里,好巧不巧地就搞混了两个同事的英文名:她们一个叫Carrie另一个叫Cassie。Carrie在电商部剪视频,Cassie在市场运营部搞渠道对接,而我刚好说反了。
“女魔头”当场变了脸:“Michelle ,一周了你还对不上同事的名字,你平时工作跟空气对接的吗?!人都认不对,干脆别干了行吗?工作能不能多上点心?年纪轻轻,记忆力比我这个40多的人还差?”
那一刻,全公司四五十个人的目光集中在了我身上,我感觉自己的脸在发烧,恨不得原地隐身,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去回复“女魔头”的批评。
经周会一役,全公司的同事都记住了我的名字,就连茶水间阿姨都知道我是Michelle,嘱咐我多拿点核桃类的坚果吃……
后来,我在工作中变得非常小心,力争再不犯错。文章内容排版,我优化了8次,内容部的同事们都觉得OK,我才敢拿去给“女魔头”看,没料到硬生生被她找出了4个错别字,劈头盖脸一顿骂。双十一出策划,我把近3年的流行关键词整整排了5页文档,人工机器齐上阵,逐字逐句检查错字,保证万无一失后呈给“女魔头”,她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翻了一遍,皱着眉头问我“来了这么久了,你到底能不能整点有用的?年纪不大,做策划怎么跟四五十岁的人似的,这么老套?”
为了那份双十一策划,我熬了一星期的夜,几乎翻遍了3年来网上所有与潮流元素相关的报道。而且,我们一直对标的竞品去年就做了个类似的策划,“女魔头”当时还当范例来讲,让我们多跟人家学习学习。
长期被打击自尊,我终于没忍住,一下爆发了,硬着头皮呛她:“您资历老,辛苦您告诉我,什么不老套?您难道不知道流行,来来回回不就这么些东西吗?所以,您到底是看不到我的努力和认真,还是觉得这些东西就不值得被肯定和尊重?”
当时我辞职信都在心里打好底稿了,“女魔头”只抬头看了我一眼。这次她没有暴怒,还很语气平静地问我:“你现在的能力,都还没配上你每个月的薪水,开始跟我谈尊重是不是有点早?等你的能力配上薪水的时候,如果我还没尊重你,那我跟你道歉。”
跟着“女魔头”的3年,堪称我职场的“至暗时刻”。我甚至计算过自己挨骂的频率,大概每周一到两次,期间反问、疑问、正话反说花样穿插,“酸”人能力一流。我一度觉得,如果她去打辩论,肯定是个好辩手。
她骂我这么多次,不管最后到底她是对是错,她都没有向我道过一次歉。有时候,我也会被她骂到自我怀疑,到底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做这份工作?我对于时尚行业,是不是真的“太土了”?但另一方面,我又在她的高压下快速成长,不断受到来自外部同行的夸奖,说我入行很快,(时尚)嗅觉不错。
3年来,我爆款做过、时尚活动跟过,还跟一直崇拜的明星合作了好几个项目。带着一份不错的履历,最近我顺利跳去了顶尖的时尚媒体。
现在,带实习生的时,我也非常严格,每次她们犯错被我发现,我都会不留情面地指出来,严厉批评。看得出来,她们挺害怕我的。但,我觉得,我已经比真正的“女魔头”温柔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