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的艺术
1、治疗就是从内在净化那些令人困惑的画面,那些画面很可能会驱使我们伤害自己和他人。透过净化,我们带着尊重面对歧异,走向解决之道。通常,治疗过程最重要的精华就是:我们敞开心胸面对相异之人,在心中接纳他们,一同融入更伟大的整体。—— 伯特·海灵格
2、一旦我们有立场就不能助人。比如:说,某人反对自己的父母、老板,或是抱怨社会腐败,我们一旦同意他的立场, 就等于丧失了帮助此人的能力。有些状况里,我们凭直觉就会选边站,例如面对乱伦、性暴力、强奸、虐待小孩、虐待伴侣,我们直觉地和受害者站在同一阵线,反对加害人。然而这样做,我们就失去了自己的立场。唯有我们对事件中每个人的特殊命运和纠葛给予平等的尊重,唯有在面对他们时不带同情怜悯,而是带着更伟大的爱,按照事情原本的样子接受它,才能给予帮助。然后,心灵深处就能展开移动,化干戈为玉帛。所以,这是另一个重要的观点:我们视区分善恶为真实助人的主要障碍。当我们放弃这种区分,就是为和解、和平、内在深处的自性而服务。这才是真正的助人。—— 伯特·海灵格
3、家庭系统排列是为“和解”而服务,大多数是和父母和解,而明辨善恶的想法阻碍了和解。许多助人者认为他们应该要分辨是非善恶,因为他们自己深受此种良知的影响,也深受局限于良知之内的大众舆论所影响。当来访者抱怨自己的父母,或抱怨生活和命运的处境,而助人者直接采纳来访者的观点时,这位助人者就是为“冲突与分裂”而服务,而非为“和解”而服务。助人时若要为“和解”服务,我们就必须在心中为来访者所抱怨的人留个位置。如此一来助人者就可以在心灵之中做好准备,为来访者仍需经历的改变留下空间。—— 伯特·海灵格
4、某些情况之下,助人者于短时间内代表父母是恰当的。比如说,来访者早年时期和父母的连结中断:朝向父母的连结若被中断,就需要再次完成它。或许是年幼的小孩必须长时间待在医院里,虽然小孩迫切地需要父母,非常思念他 们,却无法和父母在一起。一段时间之后,那份渴望转为悲伤、绝望与愤怒。之后小孩便会疏离父母,稍久以后也会与人们疏离,虽然他心中仍保有那份对连结的渴望。朝向父母的连结若于早年时期被中断,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如果能重回原始移动中完成联系,就能帮助个体克服这些影响。此种治疗过程里,助人者代表来访者早年时期的母亲或父亲,借此来访者就能回到连结中断的孩童时期,完成当初被中断的移动。和亲子移情作用的情况相比,此处助人者会代表的是来访者真正的父母,而非顶替父母的位置试着做得比母亲或父亲更好。这种情况下,来访者无须离开助人者,助人者会带领来访者重回真正的父母身旁,来访者和助人者之间保持毫无瓜葛的关系。—— 伯特·海灵格
5、许多助人者,如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认为自己应该像父母帮助幼子一般来协助来访者。许多来访者,也期望助人者能如父母般照料自己。来访者对自 己的父母仍有期望和要求,他们希望助人者能满足这些期望和要求。若助人者满足这些期望,会发生什么事?他们会被卷入一个长期关系中,这将导致什么后果呢?最终,助人者将和父母一样,因为采取此种助人方式而将自 己置身于相同处境。一段时间之后,助人者就必须设下界限,让来访者受挫。否则,来访者很可能就对助人者发展出类似面对父母时的情感。如此一来,那些和父母置身于相同处境,甚至想要做得比父母更好的助人者,就变得像是来访者的父母一般。许多助人者身陷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移情与反向移情作用中,这个陷阱使来访者更加难以摆脱父母和助人者。另外,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移情作用,同时也阻碍了助人者的个人成长和智慧成熟。—— 伯特·海灵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