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是我那个年代上学时最盼望的一个假期,没有之一。
因为寒假期间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春节!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
每年的农历二十三这天,就是我们放寒假的日子,这一天在我们当地叫“辞灶”,有的地方叫小年,据说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每年的这一天,母亲都要做手擀面,恭恭敬敬盛上三碗,摆在从集市上请回的灶王爷像下面,然后父亲跪下磕头,我和弟弟依次磕头,以乞求灶王爷保佑我们来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过了“辞灶”,我们就开始掰着手指头数过年的日子,北方的冬天很冷,对于我们这些熊孩子来说,再冷的天气也锁不住我们贪玩的心,“打野战‘就成了我们必玩的游戏。
北方冬天的田野光秃秃的,那便是我们的战场,田间的排水沟就是天然的战壕,土坷垃就是我们的手榴弹,树枝木棍是我们得心应手的武器。当然“司令”是与众不同的,他有一把“真枪”——链条火柴枪。
网上搜的,淘宝居然还有卖的这款枪是我们那个年代男孩子们人人向往的神器,主要零部件是自行车的链条,弹药是火柴,那个年代家家都很穷,火柴也不能敞开供应,我亲眼看到“司令”因为把家里火柴打光被他妈满街追打的情景。
“司令”充分发挥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把熊孩子们分成甲方乙方,进行实兵实弹演练,司令高举着他那把火柴枪,学着电影里八路军指挥员的样子,高喊一声:同志们冲啊!我们便跃出战壕,冲向“敌军”,只听得鬼哭狼嚎,飞沙走石……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战斗结束,一个个鼻青脸肿,衣衫破烂,但都兴高采烈,高唱《打靶归来》觊旋而归,回家自然少不了一顿打骂,但第二天依旧如此,乐此不疲……
终于等到了过年这一天,一年当中最隆重的一天开始了,不管穷富这一天都很有仪式感。
吃完早饭,我们就帮着父亲贴春联,“福”贴,“过门钱”。这些结束后,父亲把族谱拿出来,恭恭敬敬地挂在客厅正北的墙上,下面的“八仙桌”上摆满了贡品:各种果品干果,酒,三牲(猪头、公鸡、活鱼),还有母亲做的枣馒头。然后父亲一脸庄严地焚香烧纸钱磕头,我们跟在后面也依次磕头。
磕完头就到院子里放鞭炮,然后吃午饭,等到吃晚饭前还要到祖坟上给祖先们送“马鞭”(我们当地过年的一种习俗,无从考据),让他们的魂灵回家过年。
过年这天的晚饭是一年当中最丰盛的一餐,不论穷富,都要做上满满一大桌丰盛的饭菜,这一餐必须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的意思。
吃完晚饭,一年当中最隆重的一夜——除夕夜开始了。
在我们当地除夕夜有很多忌讳,比如小孩子们不能乱讲话,家中不能扫地,吹焟烛不能说吹要说“止”了,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要说“挣”了……等等
在北方除夕夜必须吃饺子,并且饺子里面要放八样东西,比如硬币、枣、栗子、糖……等。吃饺子的时间要等到午夜十二点,我们小孩子磕睡多有时候就睡着了,但是大人们是万万不能睡的,他们要守岁,剪蜡烛(除夕夜蜡烛是不能熄灭的),等到十二点已过,千家万户鞭炮齐鸣便开始吃饺子,母亲唤起熟睡的我们开始煮饺子。
吃到硬币预示着来年你会很有钱,吃到糖你会生活很甜蜜……等等,所以我们便拼命吃,吃得肚子滚圆。
吃完饺子要给父母磕头拜年,父母会给我们压岁钱,那时也就给个三毛五毛,但是我们已经受宠若惊,高兴得很。
然后父亲会带领我们到村中同宗族的长辈家中拜年,家族大的基本会折腾到天亮。
那个年代女人是不出去拜年的(至少在我们当地是有这个风俗),母亲在家里把我们的新衣服整整齐齐叠好放在我们的枕头边,那个年代穷,一年到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当然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这也是我们盼望过年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过了正月十五元霄节,就预示着我们寒假的结束,在依依不舍中背起书包期盼着下一年的到来……
现在生活富足,衣食无忧,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过年也少了很多年味,是那种最原始最古老的仪式感?还是其它什么……我说不清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