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在这里发现北京,也在这里失去北京。
这些年去北京不少,每次都喜欢抽空逛逛,但去的景点无非故宫长城颐和园而已,虽然名声在外,但印象中只记得到处人山人海。南锣鼓巷却是个例外。
南锣鼓巷是北京的老四合院聚集区,著名的胡同文化的代表地。2015年7月,我和老友携家人一行游北京时慕名而去,想领略下老北京的味道。
从车水马龙的大街步入南锣鼓巷,首先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文化气息。由于还没到主街,路两边没有房子,而是一排广告牌夹道而立,大约有几十米的样子,广告牌的内容常见的商业广告,全部是各类文化活动的信息,特别是戏剧类的演出海报特别多。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鼎鼎有名的中央戏剧学院就藏身于南锣鼓巷的一条胡同中。
由于名声在外,南锣鼓巷里游客如织,摩肩接踵,一派繁华景象。与我们想象的幽深安静的胡同游不同,这儿已经完全被商业化了,路旁全是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酒吧、餐饮、工艺品店、服装店等都有,各个小店门面都不大,但名称和装潢都各具特色,看得出店主人都挖空心思与众不同。印象最深的,是由一个绿皮火车车厢改成的小店,名字就叫“绿皮车”。车厢的窗下,是和真正的火车一样标识的始发站和终点站“北京—直达—远方”。也许,每个人的梦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远方吧。
主街两边是错落的民居群,一条条蜿蜒的胡同贯穿其中。我们不喜欢热闹,就随意的转了几条胡同。胡同里面安静多了,两边青瓦灰墙,颇有我们想象中老北京的神韵。虽然都是些破旧的四合院吗,但很多门楼上都有砖雕,刻有春夏秋冬四时花卉、动物图案和戏剧人物故事图案等,栩栩如生,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样子。在一条胡同中我们意外的发现了齐白石故居,但里面正在维修,不对外开放。从齐白石故居继续前行,发现了一个牌坊,写着这条胡同的名字——“雨儿胡同”。想到燕赵之地这么豪放的古都里面,居然有如此温婉的地名,我不禁莞尔一笑。
今日的南锣鼓巷,是这座城市历经沧桑留存下来的不多的遗迹之一,没有在现代化改造的狂潮中被拆光,已属万幸。但行走在南锣鼓巷,看着两边阳光下安静残破的老街和四合院,我有种恍惚的感觉。我仿佛走在历史中,静听繁华衰落后的悲凉挽歌,但脚下的水泥路、路旁停放的汽车、时不时引入眼帘的摄像头,却带来尴尬的违和感。时代的车轮呼啸而过,任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刻意保存下来的历史已经不是历史了,它没有了生命,只是任人打扮的物质化的需要而已。从梁思成先生的北京保护方案被否决、领袖要求从天安门望出去处处都有烟囱起,古老的北京已经成为一段记忆。
(后记,在南锣鼓巷,一个纸牌吸引了我,上面写着“我写的书”。摊主是个坐在轮椅上的女孩,虽然身躯有些蜷缩却一脸阳光。和女孩聊了几句,她从小因为小儿麻痹失去了自理能力,但不服输的她在母亲帮助下自学了认字读书,为了自己养活自己她已经出来三本书。我们钦佩不已,两个孩子主动买了她几本书,并请她签名。女孩吃力的用嘴咬起手腕上一根手带,以嘴带手工整的签下了她的名字——洛洛。
这位坚强的女孩,是我对南锣鼓巷最深刻的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