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继孔子过后儒家的另一位集大成者,往往以孔子之后儒家第一圣贤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甚至彼认为是儒家最后一个真正的传人。其留下来的许多经典语录更是丝毫不逊色于论语或者仲尼弟子列传,宣示了许多有价值的道。那么,这样一位一代圣人孟子,又有着怎样的人身经历呢?
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林村,开始了他一身的传奇经历。据记载,孟子本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算来也和孔子一样属于一没落贵族。但是,早在孟子四岁时,孟子之父就死去了,只剩剩下孟子与其母相依为命。好在孟子之母是一位传奇女性,她深知一个好环境和一个好早年教育对一个人一生影响多大,于是沤心沥血的为孟子创造好环境,作好幼儿教育,通过一件又一件像孟母三迁,断机之教等教育,教育事迹,成功培养了一个从小品格高尚的孟子。
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孟子一天一天长大,改该者虑之后的事了,作为一个没落贵族,他也许会走向普通的没落贵族一样的主持当时已经基本绝迹的礼法道路,但孟子显然不甘于作为一个平凡的士人,也同时在年少时期对自己所学到的理发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与好奇。于是赴鲁国这个礼乐之邦进行游学活动。那里,孟子遇到了一位子思之门人,要知道子思同样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更是孔子的孙子呀!这位子思门人对于儒家大道的理解必定不会肤浅。这次经历,让孟子首次接触了改变自己的一身的大道,为自己的因为未来做下了奠基。
在子思之门人那里学习许久,掌握了大道的基本逻辑,并且能够发展出自己的一些观点,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周朝的礼乐分封制之后,孟子离开了鲁国,并回国创办了一个儒家学院,应该是为了纪念他的老师的老师子思,就取名为子思学院,就这样度过了接近二十年的教书生活,在不断向别人交售的同时,不断加深自己对于大道的理解。
公园元前347年,孟子四十三岁,传援授儒家知识超过十几年的他已经小有名气,碰巧他生活在离当时的两大强国之一的齐国附近,而齐国当时也正好以招纳人才为首要目标,孟子的才华终于被齐王看中,召入当时的全天下学派领袖汇集之处稷下学宫进行深造,并由于其秉持的儒家之大道在当时仍然在表面上较为重要,而孟子本身也对儒家和天道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同时受齐王之封客卿之位。(客卿相当于士大夫,已经是很高的封赏了)
在当时,孟子已经完成了修身齐家平天下之中仁心之内修的大部分过程。内修完华,接下来便是外推了;可是,对于正处于齐国的孟子来说,如何仁心外推”,实行仁道呢?由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每一个学派的领袖都有自己的一套解决国家问题的方法,也都尝试着将自己的这套方法实践出去,孟子想要推行自己内心中的仁,那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辩论过其他家的学派之人,从而说服国君听从他的仁道。也正因如此,孟子养成了好辩之习惯。
毫无遗问,孟子辩的雄辩滔滔,有过非常多经典辩论(孟子的选集里最常见的就是他和其他人的辩论的文段,就比如说在性本善的时候和告子的性无分善恶做辩论)但国君采讷他的观点了吗?没有,也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时代一切以武力权谋让为重,道义为轻,然则儒家的大意却重在修心,修仁。光这一点,很多国君恐怕就无法接受,他们要的是猛药,是短时间内能见效的方法,是像发夹和兵家一样短短一两年就能够富国强兵的政治之道。而不是儒家的修心修仁。因为虽然修心修仁如果真的成功了,就会像孔子距离鲁国那样迅速使一个国家富强,但是修心,修人却都是从心里去修的,是一种表面上见效很慢,不能快速解决问题的治国方法。
种种以上原因,使孟子就算在齐国难以实施大道,怎么办呢?春秋战国时代又不是只有齐国一个国家,谁知道其他国家有没有国军能够赏识大道?孟子于是只好周游列国,找导能够赏识自己的国君,但纵使齐国国君这种能够产收贤才式的国君都未能接受儒家大道,其他需要猛药的国君又怎么会接受呢?最终,长达许多年的周游列国以失败告终,孟子也终于退出了政治舞台。他已经老了,也许他也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大道也许真的不可能实现,但知其不可为而行之,就算在这个时代实现不了大道,其他时代呢?当务之急是传下去,传下去啊!于是,孟子与其弟子一起著书,以求传下大道,并最终真的写就了基本孟子大道之精华,干完这些事情之后孟子终于归天,时年85岁。
孟子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他成功地传递了来自孔子的薪火,成为了在孔子之后的另一盏夜灯,可是他面临的时代却还是漫漫长夜,甚至相较于孔子的时代更加黑暗,更加混乱和礼崩乐坏。也因此放眼孟子的一生,就会发现他的一生其实和孔子在茫茫黑夜中前行的一生大同小异,先是从小就接触的仁道,树立了推行仁政的远大目标,再到中年时期被国君任用,功败垂成之后周游列国,最后的晚年传到于后世,著书立说。然而仍然和孔子一样,孟子毅然选择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算知道大道真的不能在这个时代推行,但他却一定要这么做,为了心中的理想,目标,为了心中人心外推的担当,他还是怎么做了。哪怕最终失败了,但是,又有谁有他这样伟大而又坚毅的灵魂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