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生的“重要时刻”,嗯~我们可以先把“孟子的一生”分为5个时间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还有晚年。在我看来,这五个时期都算是孟子一生的重要时刻,那我们先从“少年”说起。
孟子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不想让他变成种地的人,或者说乡下的人类似的。于是,为了给他找到一个更好的环境(一个学习的地方),孟子的母亲带着他进行了三次搬家,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孟母三迁”,但其次还有“孟母断机”。这就是孟子的少年时期,之所以认为是他的一个“重要时刻”,是因为这体现了他的家庭教育——他从小就有了一个学习的环境。
那么接下来,我们进入到孟子的“青年时期”,为什么觉得它重要呢?因为在孟子12岁的时候,他拜入了子思的门下。“子思”我们知道,他是孔子的孙子,孔子临终前将他托孤给曾参。所以孟子去求学的这一年,同时也代表着孟子开始了自己的追“道”之旅。而后来,孟子归邹,而且创办了“子思书院”,广育天下英才。这就是他的青年时期,可以说是初入儒家的“超越者”。
然后是孟子的“中年时期”。在中年时期,最主要的呢,就是“推道”。他最开始被齐威王召去作游说之士,这是他实现政治理想的一个好机会,但最后导致“周游列国”的原因是:在推行过程中阻碍。可孟子并不会因此放弃,所以选择了与孔子一样的“周游列国”。那下面我们进入孟子的“老年时期”。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
看了《孟子题辞》和《史记》后,第一个问题就是“孟子当时所处的时代特点是什么呢?”当然是“兵权最大”,而且各家的思想也都起来了(百家争鸣),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礼”衰弱了,国家变得“无法无道”,也就是“礼崩乐坏”。但在孔子的春秋时期,“礼”的形式还在,而到了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里”呢就已经不复存在,变成了“霸道”。所以各个国家都只会想“如何让自己变长变强?如何去打赢这场战争?”等等。所以孟子的出现,就是想让他们不要“霸道”,去“望道”。不过孟子的出现,也意味着此时的儒家在慢慢没落。所以孟子也有他自己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果其他国家用了儒家的,那他们该如何在当时的情况中活下来?”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孟子又为何“好辩”?“好辩”其实在孔子那里对应的就是“耳顺”。但当年的孔子做到了耳顺,而现在的孟子却没有耳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时代的不同!孔子所处的时代,那些君王呢,还会愿意去听孔子讲什么。而孟子所处的时代,君王们只关注“如何让自己变强大?”,而且再加上“百家”的发声,孟子如果不发生的话,儒家也就像刚才说那样的慢慢没落了。
所以孟子的“辩”是为了儒家的道,而不是为了自己。同时,这也证明了当时儒家状态是不太好的。孟子希望孔子的“道”能够实现,也体现了他“迫切的心”。
在《孟子·尽新章下》还有韩愈的笔下,也写到了孟子。在《孟子·尽心章下》里面,孟子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呢?
原文其实就是“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通过上面这几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和孔子之间的关系。第1个是因为时间相隔不远,只有百余年;还有一个就是因为地理位置近,也代表着血缘关系近,并且两个人也都是齐鲁之人。所以孟子觉得,自己在这两方面都离孔子很近(有这样的条件),那他也就要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传承孔子的“道”。
那在韩愈看来,孟子是个怎样的人?在原文中的意思就是,指他和文武周公还有孔子,都是一脉相传的,可是韩愈在最后也说了“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意思就是:在孟子死后,没有任何人是在传承儒家的道。我们来想一想,韩愈呢是一个唐朝人,在唐之前是“汉”,汉呢是一个用儒家的朝代,但却说并不是传承儒家的道,这是为什么?因为在当时,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官职关系。想一想儒家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有自身内在的追求,逐渐变成了外在的荣誉。但其实,韩愈说“只有孟子是儒家的传人”时,也说明了韩愈自己也想去传儒家“道”的意愿。
以上,基本上就是孟子的“周游列国”了。那接下来再来说一下孟子的“晚年”。晚年呢,其实也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为什么呢?因为最重要的就是他的79岁和弟子们著了《孟子》。所以,因为有了他们著的《孟子》,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读到的《孟子》。这样想一想,这算不算传承。
在动一下脑筋,孟子和孔子的一生是不是非常相似?从刚开始的“志于学”,然后去尝试推道,但推道不成功,就选择了周游列国,不过最终的结果都是未能成功,所以只能回乡、教书,最后再把自己的经历著成书,进行一个传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