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王佩老师在写作私密群里进行了《好中文的样子》第一次授课,两个小时的分享全是围绕着好中文的标准“浅白易明,高雅简洁”。
出乎我意料的是,王佩老师用以示范好中文的样本,居然是马列毛体和和合本《圣经》。这两类文章平时少有阅读,特别是《圣经》,只是听说过一些只言片语,并没有多少直接的感受,所以对于王老师的评价,还需要通过阅读来慢慢体会。
关于如何练好中文,王老师给出七条建议:
1、言之有物。2、言之有美。3、用标准汉语,尽量少用不用方言与流行语。4、避开“知情的诅咒”。5、选词炼字。6、用自己的话输出一遍。7、训练出“作家之耳”。
这七条之中,“作家之耳”的概念是第一次听说,但却是触动我最深的。
作家之耳writer's ear,是Steve Pinker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思是通过大量阅读古典作品,训练出自己风格的感觉。
在我理解,训练作家之耳,关键在于读,读给自己听。
读,基本的意思就是看着文字念出声来。
作为才开始学习写作的新手,先不要去想什么风格不风格,单是读,就有大大的益处。
一方面,读能帮我们更好地体味文字。
把看到的文字用嘴读出来,通过耳朵进入大脑,在调动更多的感官参与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沉浸到文字带给我们的情景之中。
我们都经历过小学语文课上的大声朗读,现在想来,那不仅是发音吐字抑扬顿挫的训练,同时还通过灌耳音,为我们学习写作,培养初步的对文字的感觉。
随着学习的升级,阅读速度的提升,我们很少会去一字一句地朗读一篇文章,但是每当看到优美的文字,生动的章节,还是会禁不住念出声来。特别是诗歌,更是自带魔力,让人愿意通过一遍遍去读,一遍遍去背,享受文字带给我们的愉悦。而我们也会在日后的写作中,直接反映出那些自己曾经大声读出过的字句。
另一方面,读也是检验文字质量的有效途径。
我的两个例子。小学开始学写作文,老师就反复要求,写完之后自己先念一遍,看看能不能念得通顺,但凡能够顺利念下来的,都是能拿高分的作文。
还有一件是研究生时交毕业论文,导师基本不看我的论文,连续几天只是闭着眼睛斜靠在椅背上,让我在他面前把几万字的论文从第一个字念到最后一个字,这过程中,我能直接感受到文字的干涩和拧巴,还有逻辑上的硬伤,通过这种方法修改出来的论文,至少在文字的流畅度上,是拿了高分的。
所以在我理解,好的文字是需要读出来的,同时,大量阅读经典文章,是能够培养出我们对好文字的感觉的。
从今天开始,每日的阅读,留一些时间给经典好文,然后大声的读出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