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练习来画钱钟书《围城》的名词和形容词,发现太多不确定,不懂的地方。世界这个词该是实体名词还是抽象名词?年龄呢?常年呢?
有一些问题在做的过程中确实得到了解决。比如我前面还在纠结说名词前面修饰的内容是不是一定是形容词,后来就想通了定语和形容词的区别。
这样不断让自己来思考的练习,确实是比较有意义的。好像自己手里拿着一把还不太会用的大剪刀,在大师的成文中上下翻飞的乱剪着。也许剪着剪着,自己就也变好了些。
能够解构表面看起来复杂,其实内在有规律可循的能力,在我看来就是行家和门外汉的区别。俗话说“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记得之前看“乐队的夏天”节目的时候,张亚东老师给选手出即兴创作的题,用2516创作。作为外行人,能评价的一般就是一首歌好听不好听,自己喜欢不喜欢。其他的也就说不出个四五六了。可是,对于做创作的人来说,这些就是很基础的东西了。证实因为有这些基础做底层架构和支撑,整个乐曲来说才是有结构,有章法的东西。
说回到写作的事情,也是一样。能够对一篇文章有一个构造上的理解,应该是最基础的水平了。如果无法解构,那么就是最初级的水平也没有达到。曾经自认语文还不错的我,也是很汗颜的需要从头学习了。
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寻找答案。认识到需要自己去补修语文基础知识。可能这个本身的意义就已经大于做练习做的是否正确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