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期《奇葩说》节目中,大张伟提到自己需要靠助眠药才能睡觉,直到他遇到一本书,他才明白自己睡不着觉的原因。他说越希望别人喜欢自己,导致的结果就是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自己,然后就越来越睡不着觉,后来他不断地催眠自己,我不在乎别人喜不喜欢我,只要我自己喜欢我就可以了,然后睡眠问题就解决了。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就是大张伟口中的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它是我们现代每个人都需要的一本心灵救赎书籍,让我们摆脱自我束缚,重新拥有自由的人生。
书中的青年就如同带着各种烦恼的我们,哲人就是阿德勒思想的代表,通过青年与哲人的对话,一步步为我们剖析烦恼的根源,以及如何解决这些烦恼,重新获得幸福而又自由的生活。
01.童年经历的影响
对于书中的部分观点我有不同的看法,比如阿德勒他否认心灵创伤,把原因论转换为目的论。
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位男子害怕出门长期躲在家里,他很想改变这一现状,也想要出去像正常人一样找份工作,可是每当他踏出房门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
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来解释,这位男子过去可能受到了某种心灵创伤,导致他害怕出门。阿德勒理论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是这位男子先有了不愿意出门的目的,身体才会做出符合他这一目的行为。
阿德勒在否认心理创伤时认为: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认为阿德勒说得有些过于绝对,忽视了心灵创伤对人的影响力。并不是说改变一下自己的目的就能走出过去伤痛的。或许轻微的伤害可以走出来,但对那些童年受到重大伤害的人来说,真的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走出来的。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倾诉自己童年带来的伤害,他的每一个字看得令人窒息。
他小时候受到父母非常多非常残忍的暴力,经常会被父母用皮带、啤酒瓶、瓷碗、凳子、棍子等手边可以拿到的一切东西打砸、抽耳光、下跪。父母工作不顺心在单位受气了都会拿他当出气筒,父亲常常酗酒,喝醉了就砸东西辱骂人各种难听的字眼,而母亲总是让他跪下,然后絮絮叨叨地“教育”他,告诉他父母多么不容易,为什么不听话之类的。
一次放学没有按时回家就被父母用凳子砸晕;还有一次父亲酗酒看到他看电视就要打他,吓得他一路跑到亲戚家,可是亲戚爱面子把他推了出来,被父亲拖回家又是一顿狠揍;他也逃跑过走到了车站还是被父母找到,回到家用皮带一顿抽打。
十来年里 ,这位网友的身体和心上都布满淤青,创口,软骨挫伤,注意力难以集中,常做噩梦。
隔着屏幕都能想象到那充满伤痕的童年,现在的他希望和父母解除亲子关系,但会遵守法律上的赡养义务保证他们失去劳动力之后生活无忧,只求不再见面不再联系不再打扰他现在的生活。
这个帖子下面跟着的是千万个受伤的心灵,他们对他报以理解,支持他而不是站在道德点上说教。
我们谁也没有经历过他人所经历的,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就像那句话所说的: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童年的创伤和心理阴影会影响成年以后一个人的性格、行为模式、亲密关系、社会生活。
很多小伙伴也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像一位小伙伴说的:意识中知道自己可以改变,潜意识里还是被那些伤痛所束缚。
02.课题分离
好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可以帮助我们逐渐走出原生家庭伤痛的方法。
比如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他认为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小时候我们没有能力摆脱来自家庭的伤害,脱离了他们可能我们都活不了,对于打骂等暴力我们除了忍受别无他法。
那时候的小孩应该都盼着长大,盼着长大后挣很多的钱,以为那样我们就可以挣脱过去的束缚了。
长大了才发现,父母也在逐渐老去,身边人也在劝说:你爸妈过去多不容易,你出息了可不能忘了他们;他们都是为你好,没有他们能有你吗;父母当时教育观念落后,不能和他们一样等。
正如《跨越》这本书的作者Lydia说的:
普世的价值垄断也一直告诉我们,父母一定是为我们好,血浓于水,要孝顺,要迁就,要顺从……那些生活在阳光下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地指责着饱受痛苦的小白菜们(anti-parents小组成员),“子非鱼,安知鱼之苦”。
Lydia也曾是一颗受伤的小白菜,她曾饱受童年的痛苦,所以同命相连的人更能理解那种摆脱不了的苦涩。
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犹如一剂解药,给了我们自我救赎的理论支持。告诉我们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哪怕父母不同意,为此发怒生气也没关系,因为接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课题。
正如书中的青年与父母也存在很大的分歧,父母对他选择的工作很不满意,即使父亲大发雷霆,母亲痛哭流涕,想方设法的反对,甚至威胁。哲人告诉他如何克服这种“不认可”的感情,那并不是你的课题,而是你父母的课题。你根本不需要在意。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03.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被讨厌的勇气》还讲到: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就如同一块滚落的石头在下落过程不断地磨损自己,最后变成一块圆润的石头,失去独有的棱角,其代价是惨痛的。
就像演员高溜因为朋友的一句话:你五官长得都好看,唯独鼻子稍微欠缺点。就去做了微整,噩梦也从此开始了,整容以后,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出现鼻头坏死的症状。任何整容都有危险况且还遇上了不正规的医院。
从此她不能再演戏,不仅损失了40万元片酬,还面临200万元的高额违约赔偿。一次微整断送了她整个演艺生涯。
如今因为鼻子事件给她的生活造成了太多不便,微信、支付宝、银行卡支付全部因为人脸识别失败暂停使用。吃饭不敢摘口罩,不敢见朋友不敢见亲戚,晚上咳嗽呼吸困难无法入睡,夜晚总是做噩梦等等……
一个本来就很漂亮的演员,因为朋友一句话就去做了微整,让自己的生活陷入一片混沌。这就是我们在乎他人评价所要付出代价。
正如犹太教教义中有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我们的人生自己说了算,他人无权干涉,我们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同样他们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我们始终在为自己活着。
所以无需在意不满足别人的期待是否会遭到讨厌,被人讨厌是我们不可避免的命运。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做到让每个人都喜欢你,所以无论你怎么改变,喜欢与讨厌都是并存的。
刘媛媛曾说:她以前是一个特别惧怕别人评价的一个人,以前参加超级演说家的时候,弹幕上有人说她很胖、很丑。现在毕业了之后开直播,还有有一些人在弹幕上说为什么研究生要开直播。
总之对她的负面评价从未停止过,但她不在乎,她说:在这个世界上最了解的你的人,能有权力评价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我们都无需寻求他人的认可,哪怕被人认为自私一点也没关系,能把我们内在的那个受伤的小孩救赎出来的只有我们自己,因为救赎这件事,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的事。
希望每个受伤的长大了的小孩都能脱离无形的束缚,拥抱自由,即使被讨厌又怎样,被别人讨厌也好过被自己讨厌。
接纳这个不太完美甚至有些缺点的自己,然后努力去做一个自己想成为的人。
image.jpeg04.写在最后
第一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的都是理想化,绝对化,感觉没法实践,当我看到哲人对青年说,为什么总是盯着缺点看,为什么就不能喜欢自己呢?我在想这何尝不能用在看书上,于是我开始把注意力调整到这本书的优点上,我才体会到它的价值。
不论是人还是书我们都做不到完美,但我们要善于去发现优点,这样我们不仅会有收获还会感到快乐。
如果只看这本书的缺点,论证不严谨的地方,我们就会忽视它的其他价值,对我们个人来说是件遗憾的事情。
这本书呼吁我们生活的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里,它不是教人改变的书,而是唤醒人想要改变的决心。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内部的健康的自我认知系统,发挥我们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具有掌控感。
现在的我们都长大了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实现独立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远离伤害让生活重新开始吧。
有些人也已为人父母或者即将为人父母,我们也要成为下一代的原生家庭了,让这种伤痛不要再延续下去了,新生命的到来,是我们做出改变最好的时候。
感谢你的阅读,持续分享更多干货好文,喜欢记得点个「赞」,你的鼓励是我写作的动力,感恩相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