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金刚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 28

《金刚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 28

作者: 佛学正念 | 来源:发表于2020-04-12 23:51 被阅读0次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翻译:

    佛陀说:“须菩提,如果菩萨以充满恒河沙粒那么多数量的世界的七宝进行布施,如果这时候还有一个人,知道一切的显现都不需要一个观察者,观察就是观察者本身,就是事物本身,并且能够通过适当的约束自己,不断的持戒修福,那么这个人所得的功德是要比前面那个菩萨大的。须菩提,因为菩萨不领受福德。

    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为什么说菩萨不领受福德呢?”

    佛陀回答说:“须菩提,菩萨对所应具有的福德,不应该贪执,所以说菩萨不领受福德。

    注释:

    福德 功德

    福德是名相上的美好事物,可以自己与他人受用享受的,比如金钱、房屋等。福德的获得,可以由无住相布施和住相布施获得。福德是有漏的,有限的。

    功德是获得智慧,积累功德可以最终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脱生死,超越一切烦恼。无住相布施是获得功德是途径之一,但住相的布施无法获得功德。

    达摩从印度刚来中国时,梁武帝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说:“并无功德。”梁武帝很不高兴。但达摩祖师说的确实是实话,梁武帝大兴寺庙,是为了自己将来能有福报,这是住相的布施,所以就无法获得功德了。

    心得:

    这一品主要说福德与功德的关系,以及菩萨在福德功德上的境界。

    建议读者不要读了金刚经而误会,感觉福德是很低级,甚至是不好的东西,包括现在很多学佛的人也都有这样的误解,认为自己将来要去净土、极乐世界,眼前尘世间的一切都是比较低级的,都太俗。如果你在追求名相上的净土和极乐世界,那么我认为是用一种俗去替代另一种俗,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的。还有的人认为自己追求的是了脱生死的无上大道,眼前的福禄寿等都可以不屑一顾,这样的想法也是没有真正理解到底什么样是了脱生死,什么才是无上大道。福禄寿各项福德,在表现是确实是有漏的,有限的,但在每一种福德的追求后面,都蕴含着人们对功德的追求。

    比如福,具体表现为消灾免难,亲情,友情,子孙繁盛等,这些都是离苦得乐的希望,趋近美好幸福的原动力当下所做的,就是离苦得乐啊;

    比如禄,是人们对于金钱的追求。但人们并非要的是金钱本身,而是要的金钱能给我们带来的东西,比如衣食住行的美好,能够在生存竞争中更有利,这些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要达到的离苦得乐啊;

    比如寿,人们希望长寿,在本质上是想要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而无上正等正觉所带给我们的正是了脱生死啊。

    福德和功德,在本质上所追求的东西,是一致的。只是众生由于追求的方法问题,造成了他们在追求福德的路上,所得到的福德总是有限的,有漏的。但有限的,不等于是没用的。众生的方法确实是能带来福德的,也能有限的得到功德所要求的东西。

    获得福德和功德的方法,都是布施。布施,具体实际的说就是付出,俗话说,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嘛。我们辛辛苦苦打工挣钱,然后暂时的解决了一部分衣食住行的问题,暂时的可以避免饥寒交迫,获得一些欢乐;我们努力维护各种亲情友情关系,也就暂时的能够获得与家人、爱人、朋友的爱与被爱;我们生活起居有节,注重营养搭配,四时养生,那么我们的身体就能够相对健康,生活质量就会好一些。

    没有人愿意去一个和爱,友谊、信任和安全相反的地方,无论到任何时候,对于爱,友谊、信任和安全的渴求,都是所有有情生命所共同具有的终极目标,任何一种宗教最终所要达到的,也都是这些东西。

    佛教也不例外,无上正等正觉所要达到的,也是这些,这些渴求,是趋近美好幸福的原动力,是自我的本质,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布施、努力、付出,分为两种,一种是无住相布施(努力、付出),一种是住相的布施(努力、付出)。两种布施所追求的是同一样东西,只不过住相的布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无法做到破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

    比如工作和事业,我们勤奋工作去换取生存的保障,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地位和荣誉。但如果你在每一刻的工作中都焦虑于是否能最终成功,前面已经说过,这样的心态会让你丧失工作效率。这种心态的背后,是每时每刻的住相布施(努力、付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意味着你每时每刻都在企图做着交换,用我当下的工作,去换取最终的那个结果,这种带有目的性的交换,就是住相了。这种每时每刻的比较、焦虑,会成为你脖颈上的一条枷锁,这种比较就象压在你头上的一块大石头,让你成为目标的奴隶。如果你换一种心态去做,以无住相布施(努力、付出)的心态去做当下的工作,你只是按照计划(当然这个计划也是可以顺应实际调整的,并非是僵化不变的)做好当下的工作,把当下的努力付出和未来的那个结果暂时的脱钩,这样你就是轻生的,无负担的,也真的会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

    这样做的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其实幸福感来源于不断进步的进程,幸福是一个当下的动词,而不是存在于未来的一个名词。你也会发现,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无常和变化的,如果你以固定的模式、固定的目标去追求永久的幸福和安全,那你注定要失败,这就好像是刻舟求剑。真正的幸福,就在于当下的趋近美好的状态,如果你在每一个当下都在努力趋近着美好,那么你就一直是幸福的。

    这样做的时间再久了以后,你会逐渐发现,不但这个世界是无常和变化的,就连自己本身也是无常和变化的,并没有一个独立永恒不变的自我存在,没有一个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我的名相存在。在每一个当下所发生的,就是自我。并且慢慢的你理解到,这个世界之所以是无常和变化的,是因为这个世界的缘起的,同样,自我也是缘起的,并没有一个割裂于这个世界的观察者,自我的存在,自我就是当下关系的总和,就是当下的所有显现。这样,你就把原来狭隘僵化的自我与整个世界融合了,保有自我的本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趋近美好幸福的原动力,在每一个当下都是在趋近美好幸福的状态中,于是就最终破一切烦恼而不被一切烦恼所破了。既然没有了一个独立永恒的自我,哪里还有生死?你是不生不灭的,于是你从生死轮回的假象中解脱出来,你自由了。

    追求世俗的福禄寿,和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解脱,在终极目标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达到的方法上也是一致的,都是布施(努力、付出),只是在实施的时刻心态不同,一个是住相的,执着于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的名相,一边实施一边活在对于过去我相的懊悔,和对于未来我相的焦虑之中。一个是不住相的,去除了过去与未来的虚妄的我相,活在当下的趋近美好幸福之中,这种当下的趋近积累的足够久之后,就达到了圆满。两种境界在行动上是一致的,只是心念不同。正所谓“一念悟,众生是佛;一念迷,佛是众生”。

    反观现在有些学佛的人,把解脱、极乐佛国理解成了存在于遥远未来的一个具体的名相,然后以舍弃现在的福禄寿为代价去企图做交换,换取未来的解脱和极乐世界,这显然也是一种住相布施,这就是大错特错了。以上为个人意见,仅供学佛者参考。

    古之大德也早就提醒过人们不要犯类似的错误。六祖慧能曾经作诗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微信公众号:佛学正念

    如果缘友有缘,欢迎关注转发,功德无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刚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 2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fw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