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生活
《娱乐至死》究竟讲了些什么

《娱乐至死》究竟讲了些什么

作者: summer_e11f | 来源:发表于2018-10-06 12:59 被阅读29次

    公众号ID:yueqinanke

    现在是一个大众娱乐的时代,每一档综艺都会引人注目,迎来上万的点击量与热门讨论,可是科学家们的研究报告却是无人问津。明星们动辄上千万的粉丝,即使平平常常的一条留言也会引来无数粉丝的追捧。路上随处可见刷抖音、快手的笑得前仰后合的。

    不少人感叹:这真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不少人甚至提出《娱乐至死》这本书的名字,引用其中大量的语句,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然而不幸的是,那些简简单单以为《娱乐至死》就是批评社会娱乐化、庸俗化的人,正好是这本书中所描绘的“娱乐至死”的人。不少读者只是望文生义,或者了解到一些只言片语就断章取义。《娱乐至死》并不是一本批判社会娱乐化的书。

    那么《娱乐至死》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呢?

    这可以称得上是一本学术书,作为一本学术书,当然不可能仅仅描绘“娱乐至死”的现状,而是探讨他发生的原因,并寻找建设的方法。此书是波兹曼于1986年写成,那正是一个美国电视机正大范围普及的时代。其中的很多论断依旧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在谷歌学术中被引用超6000多次,超过大部分的学术作品。一本30多年前的书究竟有何魅力依旧能在今天被誉为经典。

    今天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讲述《娱乐至死》:

    第一:思维的连贯性

    第二:隐喻的映射(抽象物变为具象物的失真)

    第三:媒介的影响

    其中第三点正是《娱乐至死》想主要表达的,媒介是内容的载体,载体会对内容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思维的连贯性

    为什么我刚才说“简简单单以为《娱乐至死》就是批评社会娱乐化、庸俗化的人,正好是这本书中所描绘的"娱乐至死"的人。”因为他们的思维是不连贯的,只是从书的一部分言语得出结论,没有相应的逻辑起点,无法完成逻辑的自恰。

    为什么我们常说现在是“碎片化”的时代,“碎片化”阅读是有害的。为什么有害呢?在于思维的不连续性。在以前,显现的更加明显,“碎片化”即将一个完整的“文本”(这里的文本属广义,泛指一切可阅读/观看/获取信息的事物)切碎为一段一段。

    比如说一本书,上午20分钟,下午20分,晚上20分钟,这便是极大的损害了“文本”的连续性。时间划分得越碎,损害越大。因为一本好书,是有其内在逻辑与思维结构在其中的,这样碎片化的阅读,使得其逻辑与结构被拆分了,短短续续碎片化时间的读完一本书,由于是断断续续的,时间的间隔导致很多联想不起来。这样读完,你的脑袋里,也只有碎片化的知识。就像是一幅名画,你看到的是一片一片的画布,脑海里无法拼接起来。

    而现在更甚,干脆也不把完整的切分了,碎片即完整。最典型的属于今日头条与与抖音等短视频了,就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几分钟甚至十几秒读完看完,本身就是完整的,不存在切割。但是这种完整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是被阉割的完整,没有逻辑结构,没有思维框架,只是简简单单的表述。甚至不算是思维的不连续,而是根本不用思维,这些东西没有上下文。

    一个表面的现象背后折射的肯定有无数的因,在未来也会有无数的果。由因及果,因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联系,这些联系是以逻辑串联的。思维的不连续性,导致只看到表面的现象,妨碍了思考的深入,不利于理性的思考。于是极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对看到的信息不加思索,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易情绪化。

    第二、隐喻的映射

    简单来说就是抽象的事物转变为具象的事物时造成的失真。举个例子:找工作面试的时候,面试倾向选择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知识、能力很抽象,必须转化为具象的事物,于是学历、工作经验、得奖与否就成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知识与能力的标准。这叫做抽象转化为具象。但是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一定与这些挂钩吗?不一定,有很多有能力有知识的人被这些评价标准拒之门外了,这就是失真。

    抽象的东西是如此的虚无缥缈,必须要有具象物质的东西映射才能看见。抽象使人恐惧,于是人们刻意的去制造能映射那些抽象的东西,来使自己看到抽象,于是一切抽象被具象。就如同钟表被用来代替时间,书本被用来代替智慧等等,这只是一种映射而已,并不能真正的代表。这样的映射就带来了失真。

    这样的失真妨碍了进一步探讨的可能性。因为一切都被具象化了之后,他的意义就具有唯一性,而不像抽象的具有多种可能性,也导致了思维的固化。想起杯子,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是什么,圆柱的、方的......你大概不会想到一个不规则物体作为杯子,但是杯子的定义就是:盛饮料等液体的小型器皿。它难道不是杯子?它是杯子,只不过你已经被具象化的杯子固定了思维,杯子也是一个抽象的词。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抽象的,例如爱、美、音乐、艺术、诗歌........当你用物质替代爱的时候,当你将一首诗歌诠释得无比清晰的时候,美好就消逝了。身处在这个时代的人很焦虑,想要抓住一切所看到的,就像身处旋涡之中,急切的想要抓住周遭的一切来自救。所以知识付费,所以《逻辑思维》兴起,你不用去读书去思考,一切我都给你整理好了。但是真正获得新知了吗?只是抓住旋涡旁所用的东西来缓解自己掉下去的焦虑而已,至于有没有用?who cares?

    第三、媒介的影响

    这一节是波兹曼想要着重表达的,因为所有的信息内容都是基于媒介的。即使是本书的上两点观点也是基于媒介的。媒介对于思维造成了不连续性,媒介使得抽象变得具象了。

    波兹曼认为深刻性的排列:思想>语言>文字>影像。佛曰:不可说。苏格拉底说不要用文字记录他的谈话,因为文字会损害他思想的深刻性,即使语言从某一种程度上也损害了他的深刻性。语言、文字、影像等都是媒介。为什么它们会损害思想的深刻性呢?因为愈加抽象就愈加深刻。说出“树”的抽象远大于写下“树”更大于影像中所呈现的具体的“树”。

    这一点上,他着重谈论了电视这种媒介对于社会娱乐化所起的作用。电视是面对所有大众的,就表示它的内容几乎是浅显的、易于理解的。另外它的形式也要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就是“笑”“开心”,正像马东所说的“哪个时代笑不重要呢?”“笑”“开心”是人类共通的话题,那么综艺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不是综艺,其他节目也需最好用娱乐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受人欢迎。但是娱乐其实是损害了内容的严肃性,瓦解掉了内容中所蕴含的思考。媒介对于大众娱乐化起着重要影响。

    另外电视是短暂的传播,一个节目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不可能回头再看的,导致了没有时间思考。另外电视是不连续性的,电视多只会介绍一种现象而少有深入分析。我们今天知道俄亥俄州发生枪战,明天我们知道加州发生枪战,我们也许通过报道知道美国枪支屡禁不止的原因是美国步枪协会的势力大,但是再往前呢?我们不知道美国枪支的第二法案,不知道第二法案的起源是常备军与雇佣军之争,不知道美国的自由运动对于枪支管控的影响,不知道种族歧视对于枪支发展的影响……有关于美国枪控甚至可以写成几本书,往后呢,枪击案的发生后,美国的民众对于枪支管控又会是怎样的态度,我们也不知道,也没有主动去了解。电视做不到,它仅仅让我们知道一种现象,并不能表现现象下的本质问题。

    再就是电视使一切抽象物的具象化。的这方面电视表现的尤为明显,电视是影响的呈现,它不可能表示一个抽象的事物。文字还能,写下一个“树”就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树。而电视即使穷尽所有种类的树,仍是确切的物品。我们从电视上得知,哦,原来非洲就是这个样子的,北极就是这个样子的,一切都被固化了。为什么说好的电影是通过影响表现影像没有呈现的,正如钱钟书所说的: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结语

    这便是《娱乐至死》这本书所要表达的。那么今天为何不再以电视为主了,还是“娱乐至死”呢?第一,在中国,仍有大部分家庭依旧以电视为主,第二,即使是网络,但是其内容的呈现方式依旧是影像式的,就必然导致出现迎合大众,以娱乐化的方式呈现。今天一切媒介偏社交化更是如此。弹幕、评论、表情包、流行语......其实这些都都使我们“不能好好说话”,因为它妨碍了交流的连续性。比如表情包,平时交流用得很多,但是一点涉及严肃话题,比如你男/女朋友正与你谈论一件很严肃的事,你发几个表情包,就很危险,他/她会认为你不严肃,正说明表情包、流行语等损害了交流的严肃性,于是就是各种的戏谑与玩笑,而缺乏实质内容的表达,或者说表达的效率降低了。

    娱乐化是由于媒介的性质导致的,作者也并未批判这种现象的不合理,而是积极的建构,寻找更加有效的方式来消除媒介的影响。正如美国电视节目《芝麻街》试图以电视节目来进行教育。

    那么我们如何防止这种娱乐化的侵蚀。一方面是防止碎片化阅读,抽出一大段时间做连续的阅读与思考,保证思维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多接触文字这样的媒介内容,少看电视娱乐化节目。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娱乐至死》究竟讲了些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hh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