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乡情乡韵》书友推文
一年又一年4知青农场点

一年又一年4知青农场点

作者: 琴雪_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5-02 22:32 被阅读293次

    琴雪家与生产队的社员家的岁月静好,很快到了1968年。可琴雪的远在上海的姨妈一家起了大风波!

    1968年6月,上海,火车站站前大街,火车站大楼肃然矗立。

    1968年,知识青年运动在全国蔓延开来,小琴也不例外。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如“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知识青年到更广阔天地去”一类的标语,隐隐衬托出弥漫在人们心中激情的气氛。

    普陀山下,黄埔江畔。知青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一年,还只有16岁的小琴,琴雪的表姐,是学校的团支部书记,即将高中毕业。

    小琴在红旗飘飘下,手持喊话筒站在高台上,台下是激情岁月中的激情四射的广大中学生,小琴正在激情演讲: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曾深情寄语,并用生命倾注于“青春中国”的革命伟业。今天,我在知识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我们广大知识青年要到广阔天地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哟们知识青年会有新作为,会大有作为。我们广大知识青年要奋力书写无愧时代的壮丽篇章。让我们知识青年的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持久风景,让青年英雄成为驱动中华民族蓬勃力量!知识青年们,向广阔天地去,向最艰苦奋斗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为美好明天,奔跑!”

    台下群情激扬,高喊口号:“城市青年不在城市吃闲饭”“到广阔天地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纷纷报名参加知识青年运动,报名上山、下乡、北大荒、农场。

    主管学校团委工作,激情上进的她自然没能抵挡住知识青年运动狂热氛围的影响。1967年11月,一张去红星农场申请放在了知青办领导的办公桌上。但令小琴有些沮丧的是,她的申请被领导以年龄偏小为由拒绝了。第二年,小琴再次递交了下乡申请,终于得到领导批准。

    小琴的举动自然遭到父母的极力反对,“我没想那么多,我不能落后呀,我只想到国营农场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最终,拗不过小琴,父母也只好作罢,由她去了。

    这一年,青年徐梅、李红也汇入了到农场去,小琴的三哥插队要到琴雪的生产大队的知青点,很多中学生青年汇入上山和下乡的人流中。和小琴稍有不同的是,除了当时的意气风发,徐梅、李红更多是因为生活的窘迫。当时,徐梅一家7口人,仅靠父亲每个月30多元的工资来维持,而李红的父母常年卧病在床,两个妹妹还在读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两人只得参加农场谋生。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知青们离开自己从小长大的城市,并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交给了一个时代。在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农村的北大荒等农场各个角落,都能找到他们的身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这个群体又由舞台的中央走向边缘,成了社会阵痛的承受者之一。这个群体有一个相同的称呼:知青。

    到了知青出城,让人能明显感受到当时狂热的气氛。知青们戴着大红花光荣地坐在车上,像军人参军一样,道路两旁站满了行人,有哭的,有笑的,有大叫的。小琴作为积极申请到农场锻炼的典型模范,小琴是学校团支部书记,被知青办安排在车队的开道车上,享受着行人的注目和欢呼,这时小琴内心的荣耀感达到了顶点。

    更多的知青们,则坐在车上,和送行的人们挥手告别,并憧憬着自己的未来。车子离城越来越远了,徐梅坐在车里,一路无语。她没想到的是,这一去,就是十几年。

    知青刚到农场的日子,虽然有些艰苦,但情况依然向好。是半军事化管理,小琴、徐梅和李红3人被分到了红星农场,其中小琴和徐梅同在三连一排五班,小琴当班长,在农场的园艺场工作。

    刚开始,这群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年轻人对农活一窍不通。“当地人一天可以烧四五筐火灰,我们几个知青一天还烧不到一筐火灰。”徐梅道。知青不会干农活,农场只得派老知青手把手教他们,一年下来,他们自然也成了做农活的好手。尽管刚开始每天累得闭眼就能睡着,但知青们是配给制,官兵平等,民主生活会开展得很好。

    小琴的三哥徐刚插队到琴雪的生产大队。就没有小琴那么幸运。第一年,知青点的知青们每个月可以得到20公斤口粮,这在当时,也是相当不错了。大家10人一伙,共火做饭,也算是苦中有乐。然而到了第二年,情况突变,知青们每月的口粮取消,只能靠每天挣的工分来维持生活。这时,平均的大锅饭马上露出弊端,大家开始责怨对方偷懒、不爱劳动,并各自开起了小灶。

    “在农村,再重的活你都得干。”在下乡第二年,徐刚被生产大队调到附近的大队修水库。做的全是挑石头一类的重活,徐刚有些吃不消。一次,徐刚在挑石头过程中,从一个高坎上摔了下来,腰部严重受伤,落下后遗症。

    被生产大队内知青名额超限为由,分配到更为边远的贫穷的一个小队,并一度当选过小队的生产队长。插队知青点的知青生活很苦。自始至终,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饥饿。

    一天,徐刚到琴雪家面对琴雪的父亲,这个魁梧大汉,仍然忍不住泪流满面,话语哽咽。“知青点里没有粮食了,就到山里打板栗吃,刚开始两顿还好,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就换着法子弄了吃。当时的板栗饭吃了12天加一顿。“那么多年,身上从来没有揣过一分钱。要找人借一勺盐,还得走上一两公里路,这还是知青点里来客人了才借。”

    琴雪的父母听得不胜伤感,琴雪的妈妈跑了两家借来一瓢白面,给徐刚做了一大海碗面条,徐刚看着馋的流口水的琴雪,拨了一半给琴雪,两个人吃得那个香呀!

    徐刚对琴雪说:“我不喜欢吃合渣、蚕豆、板栗,天天吃,顿顿吃,吃怕了”。琴雪一家看着苦涩的日子吹皱的徐刚的满脸沧桑,不由得有些沉默…

    房子太小了,深夜了!在家中,李刚只得睡在客厅兼厨房的木制沙发上。

    第二天,琴雪父母给徐刚准备的大半口袋粗粮,徐刚极力推辞不脱,只得背上,偷偷转身,让这魁梧奇伟的三尺男子汉竟抹泪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年又一年4知青农场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ho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