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今天的日历,原来今天是齐白石逝世64周年。虽然学过画画,但都是西方的素描色彩的基础,对于中国山水画或国画完全不了解。上面引用了《白石老人自述》的一句话:“我现在饿了,有米吃了,冷了,有煤可烧,人生贵知足,糊上嘴,就得了,何必要那么多钱,反而自受其累呢!”不过很久以前我也听过一个关于齐白石对钱非常计较的故事,但总之对他不太了解。人生在世读书学习是必要的,但文人的话在如今的我看来并不足信,博尔赫斯就时常在他的书中和读者开玩笑,如果实实在在地读和信最后会发现被耍的团团转。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他们的幽默,只是看这个幽默具体是出于何种目的。若是为了自己身后的形象似乎就不太美观了。
早上起来刷几个屏幕的公号文章(题目),有的点进去大略浏览几下,再刷几个屏幕的微博,收几张好看的动漫屏保图片。我就一下想到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难道真的是由这些个和我无关的新闻和图片组成的么。但其他人肯定不是,或许有相同的,但一定有不同的。进而更像是多重世界的概念,每个人的世界都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和相同,关键就在于各人如何打造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及主观上如何保持着与大众相同的配比,以免因太过特立独行而遭到社死。最近流行“社死”这个词儿挺好的,但它又太过绝对了,相对的社死是我向往的生活状态。在充满形而上交流的生活中带一点日常点滴,而不是真实现实中的相反情况。
小时候(小学时)我就隐隐地觉得沉默是个好东西,因为绝大多数的话说来说去也不会离开核心且无聊的内容,说完之后外界也不会有多大改变,那还何必输出呢。多出很多时间用来阅读或听音乐岂不是更美。同样的话题也可以放在此处继续聊,即组成世界的部分都是什么。多数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随着大浪生活,本身固然没问题,但雷同世界太多也会让客观世界乏味无趣;追求特立独行的话问题就会落在个人的承受能力上以及个人内在的积淀是否够深厚了,是否有能力支撑自身世界的少数性而带来的压力和不变。这个东西不应该是硬挺的,而是同样需要顺其自然,“我”需要真的喜欢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或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数学,“我”才如此,若在我们为做而做的传统下执行就显得难以喘息了。如果是真的,沉默或不合时宜的沉默在自己这里才是舒适和自由的,因为表面上的沉默背后是思想、思绪的翻涌,严格说那是另一种惊涛骇浪,而不是真的沉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