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奴守门喻
譬如有人,将欲远行,敕其奴言:“尔好守门,并看驴索。” 其主行后,时邻里家有作乐者,此奴欲听,不能自安,寻以索 系门置于驴上,负至戏处,听其作乐。奴去之后,舍中财物, 贼尽持去。大家行还,问其奴言:“财物所在?”奴便答言: “大家先付门、驴及索,自是以外,非奴所知。”大家复言: “留尔守门,正为财物。财物既失,用于门为?”
生死愚人,为爱奴仆,亦复如此。如来教诫,常护根门, 莫著六尘,守无明驴,看于爱索。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 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著五欲,为色声 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正念、觉意、道品 财宝,悉皆散失。
被主人嘱咐守好门和驴索,奴仆其实并未真正理解到主人的用意,看门是途径,最终是为了保护家里财产安全。奴仆受不了外面的诱惑,为了完成主人嘱咐,所以干脆出门也把门和驴索带着,结果家里财物尽失。
总感觉这个例子和我们现实中有很多行为很像,但一时又想不起来,每一次的学习,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要为学而学。匆匆完成作业,看似学完了,自己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值得考虑。
偷辇牛喻
譬如一村,共偷驚牛,而共食之。其失牛者,逐迹至村, 唤此村人,问其由状,而语之言:“在尔此村不? ”偷者对曰: “我实无村。”又问:“尔村中有池,在此池边共食牛不?”答言: “无池。”又问:“池傍有树不?”对言:“无树。”又问:“偷牛 之时,在尔村东不?”对曰:“无东。”又问:“当尔偷牛,非日 中时耶?”对曰:“无中。”又问:“纵可无村,及以无树,何有 天下无东、无时?知尔妄语,都不可信。尔偷牛食不?”对曰: “实食。”
破戒之人,亦复如是。覆藏罪过,不肯发露,死入地狱。 诸天善神,以天眼观,不得覆藏,如彼食牛,不得欺拒。
犯了错误,为掩盖错误只要撒一个谎,就得编出更多谎言来掩盖,欲盖弥彰,其实别人都心知肚明,只是自欺欺人,直到掩盖不下去。
只要不违法犯罪,其实孰能无错呢,勇于承认有时会有点难,但的确是必须做的。
贫人能作鸳鸯鸣喻
昔外国法,节庆之日,一切妇女尽持优钵罗花①,以为鬟 饰②。有一贫人,其妇语言:“尔若能得优钵罗花来用与我,为 尔作妻;若不能得,我舍尔去。”其夫先来常善能作鸳鸯之鸣, 即入王池,作鸳鸯鸣,偷优钵罗花。时守池者而作是问:“池中 者谁?”而此贫人失口答言:“我是鸳鸯。”守者捉得,将诣王 所,而于中道复更和声作鸳鸯鸣。守池者言:“尔先不作,今作 何益? ”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终身残害,作众恶业,不习心行, 使令调善,临命终时,方言:“今我欲得修善。”狱卒将去,付 阎罗王。虽欲修善,亦无所及已。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鸳 鸯鸣。
该叫时不叫,不该叫时却叫,只奈为时已晚。
都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很庆幸我们一直在学习的路上,不会留遗憾。人生很多机会转瞬即逝,能不能该出手时就出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