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半日谈:“一段时间不读书,便觉无书可读。”

半日谈:“一段时间不读书,便觉无书可读。”

作者: 谢丹儒 | 来源:发表于2020-10-10 20:07 被阅读0次

    “有些问题,书读到了自然就解决了。”——赵越胜,《燃灯者》,《辅成先生》第二章节。

    作者丨谢丹儒

    摄影丨谢丹儒

    1.

    昨天跟朋友聊天,相互交换近况,几番比较,自觉羞愧。好像不读书,连自己也丢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只是,当时不自知,等知道时又不复当时。

    很多人都说,时光无情。以人的情感而论,说它无情倒也不假,可偏偏多少人相信时间,相信时间可以改变很多,至于为什么改变却鲜有人追寻。

    我倒是爱问为什么改变,只是每每问起,回应我的唯有沉默。不读书,不思考,偏偏我还养成了懈怠和懒惰的习性,稍显吃力便退缩了。逃避,一直在逃避。

    如此说来,说是沉默倒也不合理,应该是无言才对。

    无话可说,是无知;无人可说,是寂寞;无言,是为什么呢?我在想,同时目光也再次聚焦在书桌一旁早已蒙尘的书上。

    好几次想要拿起书籍,可是,伸出手,最终还是无力放下。

    究其原因,是执念,是偏见,还是狂妄呢?

    读了,便以为读懂了;看了,便以为书是自己的了;翻一翻,索然无味;放下,手心空着又不自在。这书,到底还是翻开了。只是没翻几页,便又合上。

    如此往复,“式微,式微,胡不归?……”

    书啊,知识啊,思想啊,回归到人身上,可曾有所变化呢?

    翻开,合上,不翻,不烦,回归生活,可曾有所变化啊?

    读书的执念,读自己的执念,几时起兴趣全无?

    是自甘堕落,还是自我放弃?是无能为力,还是自知无力呢?

    这书还读不读了?又怎么读呢?

    2.

    读故事,故事会告诉你,这是一件件的事情,具体或模糊,特例或普遍。天下早已没有什么新鲜事了!即使有,看一篇,看好几篇,看各种杂书,那也不新鲜了。

    读文学,文学会告诉你,这哪里是什么文学,这不过是文饰而已。那是生活,是思考,是觉悟,是疼痛和挣扎。既然脱胎于生活,扎实生活就够了,何必读它呢?

    要不读散文,读诗,那是装着情感、诉情怀、饱含情绪,又或夹杂思辨,是人生,是哲思,是美和情。这不就是自己吗?读它或不读它,就不是自己了?既然如此,又何须读它?

    那么,哲学呢?历史呢?自传呢?……

    总归是有书可读的吧?

    只是,为什么读它呢?

    尤其是读了那么多书之后,却发现自己真正记住的并不多,所带来的影响不多,所收获的不多,真正想一读再读的书就更少了。

    那么,停下吧,不读书吧,不去思考那些虚妄的、繁琐的、复杂的,认真生活吧,好好经营生活。

    可是,多少年来与书为伴,如今连书也不读了,该怎么办呢?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避难所,避难,真正的灾难如果是来自阅读呢?又该去往何处避难?

    对于一个习惯于逃避的人来说,自然是需要避难所的。可是,当阅读这座避难所被摧毁了,那么,他又该如何自处?怎样寻得人世间的一丝自在、自由呢?

    还是读书吧!

    最起码,如果你愿意,它依旧是避难所。

    只是,读什么书呢?又或者,为何要计较读的是什么书,读就是了。

    3.

    实际上,我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阅读了。

    摆在桌子旁的书籍早已蒙尘,成了摆设和装饰。甚至,如果对审美有所要求,装饰都算不上。

    我既没有记住书中的内容,甚至书名、作者,都不曾记住。何况,书籍本身也算不上精美,既没有特别的意义,也没有作者的签名,就是一时冲动,看了,买了,还是挑最便宜的那种。

    今日面试,被问到最近在读什么书。我的脑袋一片空白,我竟不知如何作答。

    是的,我最近什么书都没读。甚至,如果问我过去都读过哪些书,我依旧回答不出来。

    这问题要是放在前几年,我定然不会陷入这样的窘境,这可是炫耀自己阅读量的存在呀!我的阅读何其丰富呢!

    可是,如今我全然忘却了。书名、书目、作者、内容,全然忘却了。

    其实,也未必真的忘却,只是记忆模糊,印象模糊,若是翻开曾经读过的书还是能依稀记得大致的内容的。可是,就这样突然的被提问,短时间内我是记不住的。

    能消化的,我都写成了读后感、书评了。不能消化的,我又读了什么呢?连我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究竟收获了什么,我怎么跟人介绍它?

    何况,对于已经消化的,我早已模糊了它的实质了,早已成为了自己的部分。没消化的,我也不甚用心,又怎能记住?

    “好读书,不求甚解。”

    这可是我的过错?

    谁又敢说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用心之作?

    看看那些畅销书吧!看看那些拙劣的模仿之作!看看那些为了讨好读者,那浮夸的、拙劣的、塑料感满满的作品,我怎能不心生厌倦?

    你既敷衍,又怎能怪我无动于衷!

    4.

    然而,终究还是有些书是值得一读的吧?

    不,所谓“值得”本身就值得怀疑。

    诚如《燃灯者》中《辅成先生》一文中,辅成先生所言:“若有人告你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你先要怀疑这宣扬者的道德,因为他在说着一些他并未深思过的东西。何谓真理?何谓标准?但这并不是相对主义,因为它不涉及对某一具体结论的定评,只关心你是如何获取这些结论的。”

    深以为然。

    苟况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之矣。”

    何况,“一个人分析自己终究不免有几分主观和隐藏”,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让自己和他人避开真相。”

    也许,就是这样,余华早早的便洞察到了这一点,故而提出:

    “最好的阅读是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那种阅读,什么都不要带上,这样的阅读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宽广,如果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去阅读,就是挑食似的阅读,会让自己变得狭窄起来。”

    可是,这谈何容易呢?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读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段时间不读书,便觉无书可读了。

    实则,当一个人连不甘和愤怒都不复存在了,那这个人的棱角应该算是磨得差不多了,这个人也就没意思了。没意思,就是无趣。若是这个人自己都觉得没意思,那就更无趣了。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外人看来无趣,自我认为也是如此。

    所以,也许并非无书可读,不过是偏见和执妄战胜了理性,不自知,不自觉,不读书,不思考,不追寻,不去读它(书籍)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半日谈:“一段时间不读书,便觉无书可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ij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