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摘抄)
在亲密关系里,很多事情都会变得微妙复杂,人们在热情与冷漠,坦白与掩藏中不断寻找一种安全与平衡,这使得我们总是会困惑于他人的多变:比如为什么一个人一开始对我很好,后来他却变了?为什么一个人大部分时候都对我心不在焉,但在我想要转身离去时却又被用心挽留?为什么一个很久不联系你的人,突然间联系你,在热烈交互一阵子后又突然远离?为什么一个人从来不主动联系你,但你每次找对方的时候都能得到热情回应?
当一个人身上展现出这种不一致性的时候,我们就同时得到了两种信息,它们相互矛盾,而我们也难辨真假,这就让一个人不得不在一种猜疑和确认并存的迷茫中持续消耗,比如一个人纠缠在一段关系里,虽然总是受伤,却又放不下那残存的希望,而这些希望又总是临近破灭。
很多人时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XX 到底爱不爱我?这本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但它之所以会成为疑惑,就是因为那些爱的证据曾经发生过,甚至它依然还在间歇性出现。在人们的经验中,不爱应当意味着彻底无情,或者是放弃。
但实际上,情感的需要非常复杂,它相关于一个人在情感维度的多重动机,一个人对另一个的需要,不仅仅是爱情和性欲,还有依恋,还有分享的冲动,脆弱的抚慰,陪伴的踏实,习惯的延续,它会在一个人不同的情绪窗口浮现出来。
当我们寻求依恋的时候,我们是为了获得﹣种精神氧气,用自体心理学的话来讲,我们是在寻找一种自体客体体验,我们的自体( self )只有在自体客体关系的基质中才能存活,这样才不会体验到一种和同类隔绝、断联的恐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时常说,有时候,就是想找个人聊聊,有时候,希望能遇到某个人。那个人,不一定是爱情版本的,但 ta 一定在心理最底层回应了那份本质的缺失。
很多人在现实层面不缺关系,却依然会感觉到孤独。为了缓解这些孤独,人们可能会把它变成其他形式,比如寻求一些肤浅的社交,或者是转向性欲,在另一个层面的彻底敞开中试着去传导一丝余温到达自己封闭的内心情感中。虽然一个人可以独处,但一个人无法始终独处,否则独处的经验将变得怪异,自我侵蚀。
更多时候,人们会合理化一种孤独的处境,因为这会让我们更加好受,这种自我认同能让人摆脱一种不得不的无助。而当一个人长久缺失了有质量的同类回应经验时,就会在其他方面体验到异样。人类的情绪和痛苦具有转移作用,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一个人索绕不散的恐惧、愤怒、焦虑、抑郁,睡眠失调、噩梦、健康状况改变,甚至是无意义感等,都可能和重要关系的缺失有关。
无数心理学流派,从毕生发展的角度,观察到了一个婴儿从出生到长大的过程里,由于必要的人际缺失,而导致的各种心理问题和情绪痛苦,而我们防御这种痛苦的方式,就是我们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