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葛锦鸿:葛之上

葛锦鸿:葛之上

作者: 小苹果树 | 来源:发表于2024-07-08 10:36 被阅读0次

    清晨,我跟随银师傅采葛,上山。穿过树林,嫩绿的叶片来回舞动,走在绿而高的草地上,走在幽静的山沟里,迎面,凉风许许。四面绿山环绕。我带着三两点的清风,五六点的绿意,好似站在大自然的中心。

    爬上小山坡,眼前一簇簇“杂草”青碧如染,四散开来,分布在我的周围。银师傅走向“杂草”,说一个叶柄上有三个大大的叶子的,便是葛。我看向葛,这一丛丛环抱而生的细长植物,枝条蔓延向上,叶柄上的叶子,不断向外伸展,周边的锯齿状貌,无不透露着它自然而又古老的气息。镰刀轻轻往前探,抓住一小片绿葛,慢慢往回拉,随后摘去叶子,抽出藤蔓,使其与叶子之间相互脱离,此谓采葛。

    握住葛条两端,将枝条理顺。脚踩在葛枝上,两头往回拉,手紧握住,手脚构成一个椭圆,将那粗犷的葛条对半相折,使葛条从中间剖开,如剖开一个古老的传说,些许枝条横生斜出,透着原始的气息,不愿混为一捆,颇有些桀骜不驯,此为破葛。

    回到家里,银师傅将捆好的葛条放入锅中沸煮,直至煮烂,方才桀骜不驯的葛条,再也刚硬不起来。整个锅中的水皆为冒泡的土黄色,如泥水一般,此为煮葛。

    接下来,又需背上葛条做的背篓进山里去。清澈的小溪边上,流水潺湲,流淌出古老而闲适的生活,汇聚成一首首慢节奏的欢歌。黄鹂在天空中上下翻飞,栖息在灌木上,鸣叫声婉转又清丽,绘成了《诗经》中的唯美画面。银师傅赤脚走进小溪中央,从背篓里取出扎好的葛条,使其浸在溪水里来回与水击打,击打出遥远的节拍。水下,清流见底,深绿色的葛条便在我的眼里渐渐变得白皙、透亮。而当它随溪水流动,葛条上根根犹如细丝般的线条狂乱舞动,连接起人与自然最原始、亲切的沟通,葛条内真正的柔白之美,便彻底的显现出来,此为洗葛。

    回去的路上,银师傅告诉我,这葛条制成的竹篓轻便、耐用,背着不湿,以前这里火烧山,葛条竖直着沿着地表爬过去,收摘就更容易,藤条就又直又长。回到家里,取出葛条,搭在晾衣架上拉直,晒干,晒出古老的智慧,使葛条晒得分明,晒干后,白色的枝条随风舞动,如一位迟迟暮年的老人,满头凌乱的白发,却被梳洗的干净,散发出光泽,这便是晒葛。

    晒好的葛抻直展开在石头上,将葛撕成需要宽度的细丝,这便是撕葛。

    撕好的葛柔软而不失韧性,朴质而不失光泽,取传统的木质器械,葛条抽丝成线,再取一纺线木器,纺车轻轻转动,丝条细分,纺织成线,再将线密织如缕,于是,葛布成形,此便为纺葛。

    葛乃是中国最早的衣物,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结晶,早在《诗经》中便能够得到体现:“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讲的便是数千年前的一位女子,她在辛勤劳作后,感到无比的快慰与自豪。这快乐的生活,不禁使我向往,那遥远的时光里,自由惬意生活的闲适。

    葛作为古人最早的智慧之一,就像一张地图,带领无数旅行者们远行千年,而在那葛之上的,是人与自然之间最古老的沟通,对生活最朴实,先是勤劳的写照,也是无数像银师傅那样的,把古老技术传承下去的匠人精神……

    白驹过隙,星霜暗换,传承之花葳蕤而开,绽放千年而不败。华光千年,星燧燎原,在葛条绵延的数千年里,历史长河依旧涓涓流淌。

    【点评】“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本文用丰富的想象和唯美的笔触再现了诗经《周南·葛覃》中的意境之美。

    与原诗不同的是,本文的立意并非完全是赞美“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也不是抒写贵族女子准备归宁(回娘家)之情。作者独辟蹊径地描写了制作葛布的过程,描绘了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赞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讴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这也是中华民族值得传承的生存智慧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葛锦鸿:葛之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no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