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很多答案的下面总写着一句话:利益相关;而每个大学生踏上社会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要被过来人告知:职场就是“利益”关系。
去年的这时,我在企业还是体制的困惑中犹豫不定。和一位混迹社会多年的好友联系,她告诉我,职场,尤其是头部金融行业,尤其看重利益。你要给老板挣钱卖命,每一分钟都是千万的RMB。如果不能挣钱,就早日滚蛋。职场晋升、竞争机制,不会令人快乐。而为了利益出卖自己的时间和身体,同样不会快乐。
一开始我没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直到作为实习生在互联网公司痛苦地呆了三个月后,才悟到这句话的真谛。外企更像是暗潮汹涌,而互联网则像是吃人的怪兽。那段时间,浦东经常下雨,实在无法忍受之下,我最后一次拿老妈四位数的钱,买了双大黄靴。我就踩着那双大黄靴,大摇大摆、屁颠屁颠地跟在互联网屌丝帅哥民工身后,踏进公司。下雨的时候无处可去,只能默默地潮湿地走进办公室,有时拿着11块一杯的肯德基特惠咖啡聊以自慰,有时则是在七彩城的门口彷徨许久不愿回家。
第一天实习,我在七彩城吃了顿麻辣烫。望着身边的情侣恩爱相拥,我却不知道自己为何如此落魄。
工作之后,很久再没有为了如此实际的生活中的困惑忧愁。要操心的事太多,而比起那些更加具体、更加实际的,例如咖啡是买11块还是18块这样的问题,我需要思考的问题更宏大,也更重要一些。例如:如何备好一堂课。
说到这儿,似乎有点离题。
其实我想说,我一直很害怕“利益”这个词。
六月面试的时候,大王老师曾经问我:为什么离开了这么好的工作?
我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互联网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去中心化的机器,每个人被卷入其中而不自知,甚至以此洋洋得意。可是,整个阿里所牵动的庞大生态,却同时令人恐惧。在这之中,个体会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多么可笑,多么幼稚。
他们会来,却也会离开;他们会在这个中心,却也会离开这个中心。每个人都是如此孤独而渺小。
于是最后我还是回到了学校。
但我还是恐惧利益。那天,我给阿荆打电话。阿荆说,公司就是技能换利益。你有多少能力,市场上给你多少价钱,很实在的。
我突然哭了,因为我不知道,3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身价,能换取什么样的利益。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优秀。也不觉得自己有多能干,即使牛逼如阿荆,裸辞也还是会这样,一片迷茫。
可“利益”又是什么呢?
是更多的分数,更多的钱,还是给孩子更多的爱呢?
那如果班主任工作和教师的工作也需要用利益来衡量,那教师和班主任的“利益”是等于多少钱,还是等于多少爱呢?
“爱”能比吗?
每当这时,我就会照见自己身上的渺小。在人品方面,我得承认自己当然没问题;可在生活中,我的性格却并不那么讨喜。长期以来总是独来独往,于是结果,要么被认定太有才,要么被认定太独立。所以,我既不喜欢向他人求助,也很少帮助别人。
但没想到,这竟然成为了身边人攻击我的把柄。在他们看来,我不懂人际、不善关心身边人、只知索取。职场可不是学校,没有人会因为你优秀或者你是独生子女而保护你。
可是,难道喜欢独处也有错吗?
痛定思痛后我决定反省自己。远离人群且独自吃饭,但涉及利益问题时努力争取。帮助集体做些事,但不要想着我是为了利益而付出的。
对啊,长大就是这么无聊而痛苦。
不避谈利益,不代表不需要利益。利益不是丑事,不是不光彩。争取利益,没什么不对。
只是,我们需要争取怎样的利益。
我们要争取的,不是话语权,而是价值观。
如果我们要争取文科的利益,那便应当是为了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成为一个博学而有人文关怀的人。
但是,在学校这样非盈利性质的机构,钱更不应该被看做唯一。总之,升职加薪也好,职称评定也好,如果只看钱,也太狭隘了。
长久以来我就发现,我没法和女生好好打交道。女生们谈论的话题,美妆、吃喝,我通通不感兴趣。而他们钟爱的唐宋诗词,我也觉得写得过于细腻抒情。
我渴望变成男生。和男生没有那么多的隔阂,没有那么多的利益算计,没有那么多的抒情。就这样,我和身边的一堆男生成为了好朋友,可女生却总认可我为“女汉子”。
直到工作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不同,多么痛苦。明明有着女生的身体,可却无法像个女生一样生活;想和男生多打交道,可最终却发现男女有别,有些问题根本不是性别问题。
于是,我再次纠缠在了利益问题之中。
男生何尝不讲利益?可利益背后,最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
当然,人际关系依然很重要。
作为上海人,我们从小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之中。丛林法则给人的印象太过深刻,以至于长大后换了一所没那么鸡血的学校,总觉得身边的人是傻逼。
可事实证明,没有目标、没有野心、没有梦想的人,反而活得最好也最幸福。
所以后来当我踏上工作岗位,总不急不慢地想先把手头的事做好,好好对待身边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爱,而不是功利。
可是,当这套东西落到我们自己的身上时,大部分的人往往都是趋利自保的。比如,那天说要给组里出一个读书笔记时,我第一次没有主动接下请求。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没有主动承担责任。
如果放在以前,我一定会高高兴兴地去写个读书笔记,说:这是我的长项,写个东西而已,又不费多少时间。
我的愧疚感、讨好感,皆是从此而来。
很可笑的一点在于,当问题涉及集体利益时,我总是反而会默默地退缩;可当涉及个人为集体做贡献,或是低调的小集体时,我却愿意无私付出。
太久没有品尝过集体的滋味,以至于从小养成的坏习惯,反而是我看到人多的大型场合,就会特别怂。害怕坐在第一排,害怕领导的审判,害怕一切集体主义。那个庞大的集体里,我情愿成为那个低调却又为人所知的个体。
我突然想到,那些让我感动,能够默默影响我的人,要么是异性,要么是和我没有任何利益冲突的人。而只要有涉利益冲突,我只会自保,甚至都不愿承担责任。
我喜欢和边缘人物打交道。不只是出于悲悯,有时似乎是出于某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当我和学生讲到《海上钢琴师》时,我却想起了《毛猿》。那位白衣飘飘的小公主,第一次进入杨克的大船,就被吓了一跳。
我曾经以为远方的哭声很重要,可工作后才渐渐发现,大部分人根本不关心你是否在意远方的哭声,他们只在乎你是不是帮助他们拯救了身边的小猫。
陪人逛街,陪人吃饭,如此幼稚而小儿科的事情,居然会有人认为,这就代表了一个人全部的人品。
那么同理,是不是有人会觉得,做个温柔、听话、孝顺的人,就说明这个人心地善良呢?
大家都喜欢弱者,就像姚老师说的那样,弱才能胜强。因为弱者容易被踩,却也容易获得身边人的好感。
他们说的“远处的哭声”和“近处的小猫”,皆是从此而来。
最后我主动停止了这场无聊的内心道德审判。
这样的争辩毫无意义。与其去纠结那瓶牛奶,不如看看自己能走多远。
在无聊的人、无聊的事上浪费时间毫无意义,有这时间纠结谁喜欢谁讨厌这样无聊而具体琐碎的事,不如少想些有的没的,踏踏实实研究下教书和课本。
最后我再次告诉自己,要做一个内心阳光、善良,不讲究私德的人。
不管别人背后怎么骂你、议论你、批评你,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展现出自己的态度,主动承担,总归是没错的。
只是学会了虚伪,学会了做个成熟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