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手机新闻时候,看到一则悲伤的事,一个小学4年级的女生,因为作文不符合标准,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她,刚下课,她就冲出了教室,直接跳楼身亡。
最绝望的时候不是跳楼那一瞬间吧,而是被跳楼前内心的挣扎。
自己跟自己的对话。
那个小我,最终没有说服自己,还是选择了结束活着的一切。
女孩并不是学习不好份孩子,作为家里的独女,家里寄托了厚望。家中墙壁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奖状。
引人注意的是,其中一个奖状上写着,优秀通讯员。
看来她不是不会写作文,甚至写得比一般人好。
只是那天的那篇作文没写好而已。
或者说,没符合外在的要求而已。
一个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别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自己?
记得小时候读过一首英文诗,翻译过来第一句话是:一个人要走多远的路,才能被称为男人。
答案就在风中。
一个人要经历多少,才最终能找到自己。
很小的时候,我们都是接受外界对我们的期待。
甚至一个小小的抓周环节,都被寄托了众人份期望。
那个时候的自己还并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能看到什么,接触到什么。
而一个人接触到的环境,人,事,物,机缘,都在潜移默化地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
一个人的成长如同一颗大树,如果一味地长高,容易被外界忽略它的空心。
这时候一吹猛劲的风,一下子容易折断。
看看窗口的柳树,随风摇摆,顺风而为,不容易折断,一直都在缓慢的成长。
带着韧性的成长,才是安全的成长。
这个韧性,来自自己对生活的认知,自己对生活的探索性的思考,保持清醒,客观地评估外界,理性地看待自己。
这种境界很难,需要一个人敢去放手做自己。
敢去一个人去尝试,敢于犯错,敢于走弯路。
而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被保护的密密实实,听着别人的指挥,用着别人的大脑,代替自己的思考,替自己去生活。
这样的生活,一个人最终充其量会成长为满足外界期待的自己,而不是自己喜欢的自己,自己觉知的自己。
所以容易出现内心的空洞,没有成长后续的核心动力,内外总是少了些热情,活着总是隔着点面具。
时间久了,会让自己觉得迷茫,更会很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遇到外界的肯定和鼓励,就愿意卯足劲走下去。
遇到外界份质疑个嘲讽,就容易一蹶不振或者郁郁寡欢。
活成别人期待的自己真累啊。
可是包括我在内,好多好多的人都摆脱不了这个怪圈。
成长变成满足外人的理想国,满足父母,老师,亲人,配偶,子女,同事……所希望的任何角色:好儿子,好学生,好老公,好干部……而这中间有多少是一个人经过自己的灵魂的思索,为自己选择的路呢。
走自己的路很难,难在很难找到自己的地图,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哲人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海岛,只有自己先做到喜欢自己,才能向其它岛屿伸出链接。
深以为然。
只有发自内心的诚心的欢喜,让自己过的通透,才能更热气腾腾第爱着周遭的一切。
才有那份热情,能阻挡外界对自己的否定。不畏惧活成有别于他人的自己。
这种勇气,来自于自我认知的清醒,来自于脚踏实地实践的积累。
每一天不如安排个时间,自己跟自己对话,看看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然后努力去创造,去争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