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原创纯文学
每日有书: 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

每日有书: 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

作者: 一米阳光的休闲小屋 | 来源:发表于2020-11-12 09:22 被阅读0次

——· 关于本书 ·——

《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是写沈从文的第一部传记,作者梳理了丰富的材料,完整呈现了沈从文生活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氛围,从世界文学的角度来评价沈从文的文学价值和地位。因此,这本书成为公认的研究沈从文的重要作品之一。

——· 关于作者 ·——

本书的作者金介甫,是一位美国汉学家,退休前是美国纽约圣若望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在哈佛上学期间就开始研究沈从文,还凭借毕业论文《沈从文笔下的中国》获得博士学位。同时,他也是在西方世界介绍和研究沈从文的重要学者之一。

——· 本书金句 ·——

1.沈却把文学作为事业,痛斥玩票式的无聊小品,维护那些严肃认真的作家,不受浪荡哥儿的包围,不写无聊透顶的文学。

2.他得离开军队,因为他已看清楚了,中国的未来,参加未来建设的事业,都摆在大城市。他从五四运动、从“文学革命”中得来的新思想,使他注定要去北京。

3.他所谓的“实践”是指在文学形式上要不断作出新的实践,而不是照抄过去老套。

4.他提出,跟形式比起来,内容同样重要,作家要用心搜集素材,充实作品内容,采取一种你喜欢的文学形式,把周围的一切写出来。他告诉一位南洋读者说:“你好好地去理解南洋的社会组织,丧庆仪式,人民观念与信仰,上层与下层的一切,懂得多而且透彻,就这种特殊风光作背景,再注入适当的想象,自然写得出很动人的故事。”

5.《凤子》是沈从文的《追忆似水年华》,二者至少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 音频文稿 ·——

你好,欢迎来到每日有书。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 34 万字,我会用大约 24 分钟时间为你讲解书中精髓:沈从文是怎样成长为著名作家的,他的成长环境对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沈从文是20世纪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他优美的文字深入人心。在他的精彩描绘之下,淳朴自然的湘西世界成了大众向往的梦幻土地。他为爱人张兆和写下的深情表白,“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至今仍然打动着无数少男少女的心。

人们不免好奇,能写出这样美妙情话的沈从文,经历了怎样的一生呢?《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这本书,就满足了大家的愿望,让大家了解他生长的土地和所处的时代,讲述他是怎样弃武从文、走上文学道路的,还重点评论了他的思想、他的作品和他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成就。

《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这本书是写沈从文的第一部传记,英文版出版于1987年。作者在八十年代初曾经多次同沈从文进行深入交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1983年,沈从文因为中风导致半身瘫痪之后,还通过口授,让夫人张兆和代笔,跟作者保持通信。除此以外,作者还联系了沈从文的许多师生朋友,搜集到更多间接资料,多方印证,并且亲自到沈从文的家乡湘西凤凰县去实地考察。

在这本书里,作者梳理了丰富的材料,完整呈现了沈从文生活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氛围,从世界文学的角度来评价沈从文的文学价值和地位。因此,这本书成为公认的沈从文研究里的重要作品之一。

这本书的作者金介甫,是一位美国汉学家,退休前是美国纽约圣若望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在哈佛上学期间就开始研究沈从文,还凭借毕业论文《沈从文笔下的中国》获得博士学位。同时,他也是在西方世界介绍和研究沈从文的重要学者之一。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就为你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第一部分重点是,崇尚武力、行伍出身的沈从文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

第二部分重点是,沈从文有着浓郁的乡土情怀,始终保持着自强独立的精神,他把文学当成神圣的事业,追求纯粹的文学创作。

第三部分重点是,沈从文在作品中创造出了一个健康、自然、充满活力的湘西世界,又在他的思想性小说中探讨了生命、爱、死亡等哲学问题,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重点内容:崇尚武力、行伍出身的沈从文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

沈从文出生在湖南凤凰县,原名沈岳焕,字崇文,崇是崇敬的崇。他家一共兄妹九个,他排行第四,在男孩子中排行第二,所以弟弟妹妹们都叫他“二哥”。沈家在当地算是小康之家。他的父亲沈宗嗣有一半苗族血统,母亲黄素英原本是土家族,但是沈从文一直以为母亲是苗族,所以他认为自己是苗族,从小到大一直很欣赏苗族文化中那种崇尚武力、好勇斗狠的行事风格。

沈从文生性爱好自由,喜欢大自然。他对学校里的课程完全没兴趣,所以经常逃学,整天跟一帮野孩子疯玩,爬树、下河、打架斗殴、偷果子、捉螃蟹……花样数不胜数,是个十足的顽童。他的好奇心也特别强,喜欢观察大千世界的风物百态。他会细心观察上学路过的整条街上的各种店铺,甚至还跟着店铺老板去学各种手艺。采访的时候,沈从文还跟作者说过,他织簟子可能比写字还在行。后来,革命的浪潮席卷到了湖南,他的家乡也慢慢开始接受军事革新,于是,很多年轻人都顺应潮流加入了军队。沈从文受到环境影响,也想参军,所以,他就进入军官学校训练了几个月,1917年去辰州当了补充兵。

沈从文在辰州跟着张学济的部队,后来转到了怀化镇,做了上士文书,主要管写字填表的工作。在怀化镇,沈从文遇到了一个喜欢穿青缎马褂的旧时代知识分子文秘书。可以说文秘书是引导沈从文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老师。他教沈从文看报纸、看辞书,教他书法,还一直规劝沈从文要好好读书识字。在文秘书的带动下,沈从文开始花大量时间读古书、学历史。他不仅跟着文秘书吸收了旧中国文化的知识,学会刻印章、写旧体诗,还从一些富于维新精神的亲戚们身上吸收了开明、革新的新时代精神。就这样,弃武从文的想法在沈从文的心里渐渐萌芽了。后来他给自己改了名,把崇文中崇敬的崇字,改为服从的从。从这次改名也能看出来,他弃武从文的愿望已经很坚定了。

张学济的部队败了以后,沈从文脱离了军队。经过一段漂泊不定的生活后,他再次入伍,在“湘西王”陈渠珍的部队做些文职工作,后来又凭着一手好字,当上了陈渠珍的秘书,主要负责给陈渠珍的藏书古董分门别类、编制目录,或者摘抄文章中的好句子。为了给陈渠珍的演讲稿登报,沈从文还认识了年轻的印刷工头赵龟武。赵龟武给沈从文介绍了白话文,还引导他阅读传播革命思想的新刊物,让他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

在军队里,沈从文的想法慢慢地发生着改变。最后,一次意外生病让他行动起来了。那一次,沈从文得了一场很严重的伤寒,持续了40天,好不容易捡回来一条命。病愈后,沈从文开悟了。他就想啊,不管好坏,人终有一天会死去,那不如多去见见新天地。所以,他决心到北京读书,要成为新知识分子。他对反对他上学的亲戚说,“我想读点书,读好书救救国家。”于是亲戚支持了他的决定,他的上司陈渠珍也同意资助他去北京上学。

1922年夏天,沈从文到了北京。最开始,他的求学之路很不顺利。他既没钱,也没上过新式学校,所以考不进大学,多次落榜。他给当时还不认识的郁达夫写信,倾诉自己的苦闷。没想到,郁达夫在跟他见面聊过之后,竟然在报纸上登了一封公开信嘲讽他。当然也有不少人帮助过他。戏剧作家丁西林和教英文的陈源教授都教过他英语,可惜他没考上剑桥大学。后来他考上了中法大学,却因为交不起学费放弃了机会。接着,顾颉刚和刘廷劳两位教授想让他去燕京大学教书,他觉得自己的高小文凭很丢面子,就没去成。

那段时间,沈从文四处碰壁,生活困窘,特别苦闷。他求学失败,求职也不顺利,最后不得不寄希望于靠写作维持生计。他先后写了很多作品,给各种报刊投稿。开始他的稿子多数都被拒绝了,后来《晨报副刊》开始刊登他的作品,他的作品也逐渐得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林宰平的关注。林教授把沈从文的难处转告了梁启超,梁启超就把沈从文引荐给熊希龄,最后,熊希龄安排沈从文到香山慈幼院当图书馆员。于是,1925年7月,沈从文来到了香山。熊希龄原本就是沈从文的亲戚,对他很照顾,经常考问他各种知识,还送他去北京大学图书馆跟袁同礼教授学编目文献学。沈从文对熊希龄所做的一切从心底感激。但是,他始终觉得衣着寒酸的自己跟熊府的绅士气派格格不入。1926年,他终于在《现代评论》社找到一个录事的职位,就毫不犹豫地离开了香山。

在香山的时候,沈从文常常跟当时正在度蜜月的胡也频和丁玲一起赏景聊天。三个人后来关系很密切。胡也频是《京报》副刊的编辑,因为审稿结缘认识了沈从文。他们三个年轻人意气相投,经常租住在相同的公寓,搭伙一起过日子,买书、花钱都不分彼此。1928年,为了躲避军阀的搜查和审问,沈从文匆匆从北京跑去上海。他们三人还在上海一起筹办了《红黑》和《人间》杂志。

这几年,沈从文一直坚持写作,他的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1929年,胡适在上海附近的吴淞中国公学当校长。他不拘泥于教授必须有大学文凭的规矩,破例邀请沈从文去教文学和写作。这是沈从文在文学事业上的重要转折点。当上教授后,沈从文不仅解决了生活上的问题,提高了社会地位,还遇到了女学生张兆和。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了,苦追了张兆和几年之后,沈从文这个乡下人终于喝上了一杯甜酒,在1933年抱得女神归。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沈从文在文学事业的高峰期。他在不同大学教课,在报刊杂志当编辑,还创作了很多出色的文学作品,是一位高产的作家。

可惜的是,1948年起,他在文艺界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就决定不再搞文学,转向艺术研究了。1949年春天,沈从文甚至绝望到喝煤油、割手腕自杀,后来被及时抢救回来。之后,他就离开大学不再教课了。1950年,沈从文被调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在故宫午门前的一间小办公室工作,主要给博物馆的陈列品贴标签、或者给前来参观的公众当解说员。在博物馆,沈从文接触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就开始潜心研究文物,最后在文物和古代服饰方面也有所成。

以上就是今天的第一部分内容,崇尚武力、行伍出身的沈从文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沈从文从小就浸染在苗族文化里,很崇尚武力,在革命时代自然而然地当兵入伍了。幸运的是,他在军队中多数从事文职工作,又在文秘书和印刷工头赵龟武的引导下,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接触到新思想,最终决定去北京读书,做个新知识分子。沈从文没能考进大学,但是笔耕不辍,终于成为一位受到肯定的作家,还在不同大学教课,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沈从文弃武从文的成长经历,在他的思想上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烙印同样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第二部分重点内容,沈从文有着浓郁的乡土情怀,始终保持着自强独立的精神,他把文学当成神圣的事业,追求纯粹的文学创作。

沈从文思想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浓郁的乡土情怀。虽然到城市后他才成为作家,写了大量故事,可他总是自称为乡下人。他喜欢描写乡土风景、乡土人物和乡下人的各种活动。他对乡土的热爱,全都洋溢在文字里,寄托了他对乡土生活的无限眷恋。

小时候的沈从文,是个野孩子,逃学玩耍,对野外的一切都熟悉,在上学路过的街道上,观察各个店铺的手艺人怎么制作各类物品、怎么做生意。在军队里,他也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我的小学教育》和《在私塾》都描述了童年伙伴自由玩耍的生活,还写了买小吃的账单,比如一节甘蔗三文钱,一个凉糕四文钱。在《夜渔》里,沈从文描写了辣子拌牛肉的地方烹饪手艺,还写了乌艄公、烙铁头这些当地的毒蛇,甚至还有用镰刀和火把打鱼的方法。在《市集》里,他写了乡村市集的景象。在《瑞龙》里他写了大坪坝上早晨的菜市场和饭后的柴草场。在《炉边》里还写了街头小摊贩带来的各种美食。

沈从文也描写乡下各行各业的人。《边城》里有老船总顺顺,《往事》里有码头工人带头人,长子四叔,《长河》里有那位生意兴隆的橘子园主,《更夫老韩》里有善良可怜的老更夫。

所有这些素材,都来自他青少年时期在湘西生活的所见所闻。故事里甚至有很多他亲身经历的影子。

沈从文思想上第二个特点,就是他身上保持了一股文人的骨气,始终坚持自我,保持人格独立。

前面讲到过,初到北京求学的时候,沈从文过得很不顺利,有过一段很贫穷、苦闷的时期。开始,他在一家湘西人办的酉西会馆住了六个月。会馆业主因为跟他沾点远亲,就没有收他房租。但他觉得很不好意思,之后他就没在酉西会馆继续住了。

后来,沈从文在熊希龄的帮助下住到了香山,但是一年左右就离开了。实际上,熊希龄本来就是沈从文的亲戚。只要沈从文愿意,他完全可以在来到北京的时候直接投奔熊希龄。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虽然辗转经过梁启超的介绍,联系到了熊希龄,他也没有依靠熊希龄的帮助。因为他只想依靠自己,宁肯继续过穷苦的日子,也不愿意寄人篱下。

其实,在能够通过发表作品糊口之前,沈从文一直过得很艰难。大部分时间,他都住在大学周围潮湿阴暗的公寓小客房里,甚至有一次住堆煤用的仓库里,只在墙上开个洞当窗户。因为交不上房租,他在每一处地方都住不长,住几个月就因为拖欠房租被房东撵走。但他始终保持乐观情绪,给住过的房子取一个略带调侃的雅号,叫“窄而霉斋”。沈从文得到过很多学生朋友的帮助,他也尽量用自己的方式报答朋友,比如代写作业、代写情书什么的。

成为作家之后,沈从文跟很多作家都有交往,但他从来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小集团。不管别人怎么劝说,沈从文就是不肯参加任何组织,也不加入任何派别,始终只做一个纯粹的职业作家。

最后,在文学创作上,沈从文同样坚持创作的纯粹性,反对“低级趣味”和过度商业化。这是他作为职业作家的一份坚定的自律。

沈从文虽然不参与任何派别,却参加了一次文学界的论战,就是反对文学上的“海派”,“海派”主要是一些上海的作家。他认为海派过度注重商业效果,把“名士才情”和商业竞卖相结合,是文学界的“白相人”。他还批判一些上海作家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随意改变作品风格,什么时髦写什么,一会儿写三角恋,一会儿又写革命文学。他也反对出版商为了销量随时跟风,读者喜欢什么就出什么,完全不考虑作品的文学价值。

后来,沈从文还把对海派文学的反对扩展到了文艺界。他反对《良友》画报刊登美女和明星亲吻的大幅照片,也反对海派艺人把一些庸俗的内容搬上表演舞台。

归根结底,沈从文把文学当成了自己的神圣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赚钱的营生。他支持那些严肃认真的作家,反对无聊透顶的作品,希望在文学界保持一份纯粹的创作精神。

以上就是今天的第二部分内容,沈从文有着浓郁的乡土情怀,始终保持着自强独立的精神,他把文学当成神圣的事业,追求纯粹的文学创作。湘西走出来的沈从文,思想上有着深入骨髓的乡土情怀。他热爱乡土的人事和风物,把他青少年时期的见闻都写进作品里。沈从文始终保持着一股文人的骨气。

成为作家之前,他宁肯忍受穷困潦倒,也不愿接受富贵亲戚的帮助。成为作家之后,他也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不肯依附于任何文学小团体。作为一个职业作家,沈从文坚持文学创作的纯粹性,反对低俗内容和过度商业化,他对文学创作的虔诚追求始终让人敬佩。

下面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第三部分重点内容,沈从文在作品中创造出了一个健康、自然、充满活力的湘西世界,又在他的思想性小说中探讨了生命、爱、死亡等哲学问题,思考人生的意义。

前面我们讲到了,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浓郁的乡土特色。所以,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主要贡献,首先要推乡土文学。比如他的代表作《边城》,讲的就是湘西普通民众的爱情和生活。沈从文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神奇的想象力编织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遗世独立、民风淳朴又有些彪悍的湘西世界,那里仿佛是战乱年代的世外桃源。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带着浓浓的少数民族风情,尤其是苗族特色。他写混居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写他们的性格特点,写他们的社会习俗,写他们的精神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比如他们保守、顽固、身体强健、热爱土地和动物,忠诚可靠、彪悍、机警却不诡诈,他们过于单纯天真,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愚昧迟钝。他们通常都有拿手的手艺,能自谋生活,勇于挑战,也乐观开朗,热爱各种节日的娱乐活动。

沈从文在作品经常写苗族风俗。苗族是能歌善舞、喜欢群体庆祝的欢乐民族。他们不仅在各个节庆日唱歌跳舞,年轻男女还喜欢对情歌。在《边城》里,就有傩送为翠翠唱情歌的桥段。《长河》的最后一章《社戏》也描写了节庆日请戏班子来唱戏的情形。

实际上,沈从文所描写的乡下人,是一个建立在原始农牧业基础上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是不同民族的混合体,不管贫穷还是富裕,他们都反对城市的物质文明形式,跟城市的价值情趣格格不入。他们生性淡泊,不用钱来衡量事物的价值,能够自我做主,保持独立的尊严,心理健康,这些正是沈从文最欣赏的“乡下人品格”。

总之,沈从文的乡土文学,充满了健康、自然、和谐、质朴和活力的美感,给读者带来与众不同的美学享受。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沈从文进行了他的思想性创作,以图树立他的生命和作品的意义。他开始转向生长、成熟和死亡的题材,并在作品中刻画城市的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思考他们的人生意义。沈从文的思想性小说,是他的又一个突出贡献。

在小说《八骏图》里,沈从文通过八个教授之间的一次次谈话,展现他们对婚恋关系的不同态度,来深入剖析知识阶层的人性和心理。《八骏图》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认识世界,故事里反复提到的大海,也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开始跟死亡联系在一起,之后又成为得救的预兆,代表了思想和感情上的解放。

在小说《三个女性》里,以沈从文的小九妹、未婚妻张兆和和好友丁玲为原型的三个女性,也有很多哲学性的讨论。沈从文还借她们之口,讨论了艺术的意义。

沈从文喜欢把生活中的事情写进小说里,所以,从他的作品里能够了解到他在创作时期的心理状态。比如他1931年写的《若墨医生》,反映了独身者焦虑不安的情绪,讨论了女人对男人的影响。

那段时期沈从文正在追求张兆和,但是还没得到回应,所以他在作品里写出了这种苦闷的情绪。讨论婚恋关系以及被婚姻约束的困境的《八骏图》,是在沈从文结婚之前写的,但是他在婚后两年又作了修订。小说里讨论的问题,正好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和关注的。

1933年沈从文结婚,这件事成了他创作生涯上的重大分水岭。婚后的沈从文,经常写爱、惊讶和美的诱惑的主题。比如1935年的小说《自杀》,就关注了婚姻不如意的中年人,他们最后闹到离婚甚至自杀。

沈从文的思想性小说不仅仅局限于爱和家庭这类题材,也有反应社会问题的作品。1930年的《平凡故事》讽刺了教会学校学生们的轻浮风气,1935年的《大小阮》讨论了旧社会统治阶级的历史分化,1937年的《王谢子弟》写了没落旧家子弟的荒唐行为。

沈从文在30年代的思想性小说数量并不是太多,但它们所表达的内容,真切反映了沈从文思想上的探索和转变。在作者看来,善于写带有寓言性质的作品,也是沈从文的伟大成就之一。他认为,沈从文是我国现代作家中少数几个受弗洛伊德影响的作家,给读者展现了生命、爱情、死亡的各种幻梦,这是很难得的。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今天聊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第一部分讲的是,崇尚武力、行伍出身的沈从文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沈从文从小受到苗族文化的熏陶,酷爱自由,崇尚武力。在革命风潮的鼓舞之下,他自然而然地去当兵了。在军队生涯里,沈从文受到文秘书的启蒙,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又在印刷工头赵龟武的引导下,阅读各类白话文的新报刊,接触了新思想。最终,他决定要做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他在北京考学落榜,终于靠着勤奋地创作,得到了文艺界的肯定,成为优秀的作家。

第二部分讲的是,沈从文有着浓郁的乡土情怀,始终保持着自强独立的精神,他把文学当成神圣的事业,追求纯粹的文学创作。沈从文始终留恋家乡的风物百态,把求学和从军时期的所见所闻都融入作品。他在穷困的生活里一直保持着文人的骨气,不依赖富贵亲友的提携,在文艺界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依附任何小团体。他虔诚创作,反对用低俗内容迎合读者,也反对出版方过度注重商业化的行为。

第三部分讲的是,沈从文在作品中创造出了一个健康、自然、充满活力的湘西世界,又在他的思想性小说中探讨了生命、爱、死亡等哲学问题,思考人生的意义。沈从文最突出的贡献体现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上。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合到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健康、自然、唯美的湘西世界。他在30年代创作的注重哲学思考的思想性小说,也有着独特的风味。他通过象征、寓言等方式,讨论了爱、家庭、生死等重大的人生问题以及事物的意义。

严格来说,《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不是一般意义上按时间顺序陈述生平的传记。这本书所关注的重点在于沈从文的思想和作品,以及造就沈从文的时代背景。作者追溯了沈从文成长的生活环境和时代氛围,重点评论了沈从文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上的成长和心理变化。总之,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沈从文这个人和他的作品价值。

相关文章

  • 每日有书: 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

    ——· 关于本书 ·—— 《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是写沈从文的第一部传记,作者梳理了丰富的材料,完整呈现了沈从文生...

  • 《他从凤凰来——沈从文》

    上高中的时候,读书的机会很少,但记得每个月还能有一次去图书馆借书的机会,那时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借了一本沈从...

  • 从凤凰说沈从文

    来凤凰古城的日子是盛夏,下午太阳还是很大,傍晚的时候才能到古城里走走。对凤凰也没有太多的期待,毕竟名声在外慕名来的...

  • 读书记||沈从文

    对沈从文,知之甚少。只因没读过他的作品。知道《边城》,知道《湘行散记》,却一直未看。年前购得金介甫《他从凤凰来:沈...

  • 边城凤凰

    秦巴汉 现如今,凤凰古城的名气是非常高了。这得益于沈从文先生,是他的《边城》一书,使凤凰古城名扬天下。 凤凰古城,...

  • 《从文自传》读后

    知道沈从文是因为他的《边城》,喜欢沈老是因为他笔下的凤凰。 从他的《边城》中,我感觉他是个温文尔雅的,...

  • 180528沈从文印象(七)

    1931年,沈从文新婚不久,听闻母亲病危。于是他从北京回凤凰。就在这水路上,他写下了代表作之一《湘行散记》,同...

  • 傅长胜散文欣赏|凤凰二记

    凤凰二记 一 这个夏天,去了一趟凤凰古城。 凤凰城是大文豪沈从文的故乡,他的代表作《边城》,写的就是湘西的事。他当...

  • 故乡--蛊

    说到湘西,你会想到什么?“凤凰”“沈从文”“芙蓉镇”?还是“赶尸”“土匪”“下蛊”? 我有个朋友,看过了沈从文先生...

  • 凤凰古城景观<三>Ⅱ沈从文故居

    文Ⅱ無名 土生土长的凤凰人都知道沈从文故居座落在凤凰古城营街。 沈从文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文人偶像,原因是他的故居与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日有书: 他从凤凰来:沈从文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pu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