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聊到最近的生活,被“人情世故”这四个字扰地不胜其烦。
我难受得不行,她宽慰道:“其实喜欢一个人,往往有多方面的原因。被吸引的地方,远不止是外表,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气质,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作品,一个人的故事与经历。反之,同样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喜欢你,你又不是人民币,怎能求得人人喜欢。”
转而提起了我们上学时,教育心理学里的“刻板印象”这个专业名词。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说到底,刻板印象是认知差异所产生的。
不知道从哪看到的一个段子说,我见过满身纹身的青年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我也见过衣冠楚楚的书生夜夜笙歌。一些人外表和内涵谈吐显得非常举止端庄,看起来像极了高等教育的人,心里想的东西可能会吓你一跳。
就像我们肉眼看到的人和事,不一定是全面的或者完善的,也许你看到的只是你觉得自己主观想看到的或者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心理想象的假象。
一隅之地里的成见也许只是井底之蛙。
我的搭班陈琳(事先和当事人沟通过,允许我拿来做例子。),当时下来一年级时,和她组成新的搭档,新的工作组,我其实是怕的,为什么怕?虽然待在艾瑞德几年,但因为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很少有交集,对她的印象,全部来自于别人口中。她“不好相处”,她“事多”,她“要求可多”,她“干事急”,她“对人可严”,她“可厉害”,这些小标签一点一点堆积起来,她的形象就扎扎实实落在我的脑海里。
她变成了一个“拿着鞭子使劲打提溜还嫌你跑得慢恨不得上手并且不给吃不给喝的女魔头李莫愁。”我还记得组成班级工作组的第一天她给我打招呼,我整个人都是紧绷的,甚至于战战兢兢,连呼吸都刻意的慢下来,不敢出声,除了一句“你好”再无其他。
后来啊,后来的故事就顺多了,她哪有那么多的可怕,这些可怕随着时间的相处,小标签一点一点撕下来,她的形象变得一点一点可爱起来,生动起来,鲜活起来,她不再是别人嘴里的那个她,她立体饱满起来!
所谓的“不好相处”是她说话直白,没有过多词藻修饰,不怕得罪人,干巴巴的语言确实让人不舒服,却透漏着诚恳与坦率。所谓的“事多”,“要求可多”是因为她是个工作狂,干事精益求精,条理清晰,细致入微,如果一件事没干好,她就会不舒服斯基。外号也敢给她起:“鸡血陈”,无论前一天她有多累,第二天依旧打了鸡血似的带着我们往前冲!由于这个外号不慎美观,似乎也在给她贴标签,于是乎美其名曰“大琳子”。再来说说她的“对人可严”,有句话说得好,“使你痛苦,必使你强大。”好的搭档就是催你成长,激发你的韧劲,提升你的定力。谢谢大琳子,我是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此处捂脸)
所以刻板印象并不是坏事,它其实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框架,框架本身没有错,错在我们误用了框架或者滥用了框架。也就是刻板印象的内容。
请不要让“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强烈的刻板印象在你的脑海中生根之后就会成为偏见,偏见形成之后就会产生排斥,然后就会变成成为社会上最害怕的一环——歧视。
你想啊,如果不认真的多去了解一点,人们的聚焦点都浮于表面,第一印象有时也是刻板印象。
朋友如此,同事如此,学生亦如此。
在学校里,作为老师,如果随随便便给每个孩子贴上标签,那么这个孩子有可能为了去掉标签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些努力你能否看得到不重要,因为在贴上标签那一刻,作为老师,已经失败了。
正如我们一直倡导的那样“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不同”,合而不同,不同中迸溅出来思维与思想的火花,是隽永且富有生机。
倘若每个人都试着抛弃第一眼的刻板印象,尝试着去了解一个人的真实面目,社会就会变得单纯美好。
不如,试着重新去认识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她真的很不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