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爱上德国电影,虽大多是经典名作,但在接触电影学习之前,至少就我而言,是甚少听闻的。今天只想笼统概括,并没有想要深入分析的念头,有时在想,电影语言怎样,试听语言怎样,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有那么重要吗?有些电影生来就是映照特定社会背景的镜子,用何种方式表达,亦或是怎样表达,不外乎是映照的表象而已。
施隆多夫的《铁皮鼓》,是大概半年前看的了,小奥斯卡敲着胸前的鼓走着军步的形象深入我心,全片笼罩的怪诞、诡异、甚至毁三观的氛围,让我初看时甚感排斥,说来有种观看《发条橙》时的感受。
小奥斯卡像是为德国而生,导演给小小年纪的他赋予了神奇的“特异功能”,对大人世界的不满,对社会的厌恶,让他选择了看似自我毁灭的道路,不再长高的同时能够以尖叫来反抗,震碎钟表、镜子,超现实主义给影片带来不一样的奇幻色彩。尖叫同样也带有打破与粉碎的意味,当父亲要夺走铁皮鼓时反抗的尖叫,当发现母亲与舅舅的奸情时愤怒的尖叫,这是奥斯卡的“专利”表达。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08383/9daead6777fc6b55.jpg)
小奥斯卡眼中唯一的美好可能就是玛丽亚的到来,他们在睡前唱歌,奥斯卡对单纯的男女之爱有了第一次深刻的领悟,但象征法西斯权利的父亲打破了奥斯卡对美好感情的憧憬,家庭中的从属地位与被压迫控制的状况已开始就注定了这场爱情的结局,而玛丽亚对于物质生活的向往也终于使得她成为了父亲的妻子,一个儿子和她同岁的人的妻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08383/ffeb92b25fae8e98.jpg)
之后,奥斯卡遇见了同样长不高的马戏团的洛斯塔,他们的世界没有大人的虚伪奸诈,一切就如童话般美好。但现实总是如此残酷,洛斯塔在一次空袭中丧失生命,奥斯卡成为“无脚鸟”,嘶哑的尖叫划破天际,留下死亡的忧伤。
德国人在战争中的溃败如闪电般不可阻挡,父亲在苏联人破门而入前烧掉了所有纳粹的衣物,却忘记了一枚勋章,奥斯卡间接导致了父亲的死亡,一如既往的荒诞,但却轰轰烈烈,预示着德国在历史战争舞台上的最终谢幕。
《铁皮鼓》是一部政治色彩浓厚的影片,影片中的人物有着诸多联系与隐喻。二战结束后的德国,人心动荡,社会凋敝,人们内心欲望膨胀,母亲与父亲和舅舅三人之间乱伦般的纠缠,外祖母对这一切的视而不见,父亲与玛丽亚关系的发展…种种一切展现了二战后德国社会整体的畸形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心灵摧残。影片不乏夸张荒诞的情节描写,但却基于特定真实的历史环境中,以借喻、深刻的讽刺带给人震撼的心理冲击。影片用极其平淡的节奏展现了特殊时期的人生百态,对于正义与非正义的描写隐晦,向人们提供了不同价值观的选择。
影片从只有5、6岁孩童大小的奥斯卡的视角来叙述,但却用他犀利狠毒的鼓声毫不留情地讽刺现实,黑色幽默的镜头表现了人们伪善下的可笑,揭露了被历史遗忘的面孔。 人生本是荒诞,何不低姿态迎接面对?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08383/0b600cb00d8c6ab0.jpg)
上图是我最喜欢的一张剧照,奥斯卡远离人世沧桑,在马戏团尽情享受属于他的快乐人生。
德国电影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电影早期便发展到了表现主义《卡里加里博士》的电影高潮,后发展为室内剧电影,卡尔梅育是这一时代的德国电影的重要角色,《最卑贱的人》、《后楼梯》都展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受战争影响,到60年代德国电影才又一次兴起,以亚历山大•克鲁格为代表的影人们从青年德国电影逐渐发展到新德国电影,为世界电影史书写了独特篇章,“新德国电影四杰”法斯宾得、施隆多夫、赫尔佐格和文德斯创作了一系列影片,以理性真诚的态度,对纳粹德国的罪孽,以及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深刻揭示和剖析。
因目前对德国电影的喜爱,想要写一系列对这一时期新德国电影具体影片的感悟,不定期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