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琴文化 | 古琴基础知识(一)

古琴文化 | 古琴基础知识(一)

作者: 圣易王时 | 来源:发表于2017-11-27 23:29 被阅读0次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像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琴面

    为能充分振动,面板一般多用桐木、杉木等松质木料制成。向内外侧呈瓦弧形,与底板胶合而成琴。古琴的周身髹以生漆与鹿角霜粉屑(或瓦灰)调和的底胎,干透磨平后多次擦拭生漆而成。琴面木材须选料精良,纹理梳直匀称。若能觅得古桐木、古庙大梁悬钟之木,或古代棺廓老木更佳。琴面内腹斫成膛腔,在龙池、风沼处留有微微隆起的纳音。一般常见设有两根音柱(天柱、地柱)连接着面板底板,传导振动。

    琴弦

    琴面从外向内由粗及细缚弦七根,古时琴弦用丝质制成,今多用钢弦。如果弦绕至雁足时圈数不多,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线接续增加弦的稳定。


    琴徽

     一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标志,称为徽。徽多用螺钿制成,考究者也有用金、银、玉、石等质地的材料精制而成。徽的点位实为弦的泛音振动节点,自然而成,其音律为纯律。在按音弹奏时则作为按音音准的参考。

    岳山

    在琴面右侧头部8-10厘米处横嵌的一条硬木,称为岳山。用硬制木制成。蝇头及蝇头的打结用弦头的一端绕结而成,并位于岳山顶端系连绒扣的弦结,称为蝇头。因两小圈形如蝇头而得名。打结时不宜过大过小以求美观。


    绒扣及绒扣的搓捻系结

    连接蝇头与轸子的丝绞称为绒扣,绒口一般用稍粗的真丝丝线搓绞而成,具体方法法:择12-14根50厘米左右或更长的单股丝线,固定一端(在无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可用牙齿咬住一端),双手掌心相对,左手向上、右手向下搓捻丝线的另一端。待丝绳起疙瘩后,一手捏紧搓捻的一端,另一手将疙瘩揉匀,再将丝绳对折合拢,顺势搓紧丝绳,形成自然的绳绞,尾部打结以防松散。

    绒扣与轸子的系结有两种方法,一种为传统穿结法:绒扣头从轸子尾孔穿入,从侧孔穿出绕颈项一圈,再从露于颈部的绒扣底下穿人侧孔,由顶孔穿出。此法便于在轸子的尾端绒扣上续系琴穗等挂件饰品。因此,单绒扣长度不得短于50厘米(单根丝线则须长于100厘米以上)。另一种方法较为简便,称为简易穿结法:即当绒扣头从侧孔穿人并穿出顶孔后,绒扣尾端绕轸子颈部一圃,再从颈部露出的绒扣底下拽出。其长度不得短于20厘米(单根丝线则须长于40厘米以上)。

     在蝇头打结和绒扣系结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琴弦打结蝇头的一端约有6-7厘米长、由丝包缠的部分,这部分切忌漏出结外,以免影响琴弦的充分振动(剩余的端头部分待打好蝇头结后剪去)。上好弦的蝇头应置于岳山顶上的中部,不可向左超出岳山,否则音色必然木讷。也不可过于向右低垂,以免影响弦音的升高。其关键在于轸颈部绒扣的调节,绒扣头部的长短适度,及对绒扣绳绞伸缩弹性的估计。


    琴底

    常见多用梓木、塞木等硬质木料制成,起反射音响的作用。基本上呈平面形(也有与面板胶合的一面斫成向上微凹状)

    龙池、风沼

    底板的中部和尾部,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或圆形的洞孔,中部大的称龙池,尾部小的称风沼。


    雁足

    在龙池与凤沼之间近风沼(约琴面的九徽)处,有两只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因须承重力,雁足都用坚实木料制成,因系琴弦故与底板的锲缝必须严密牢固。


    轸子、轸池、护轸。

    轸子系绒扣调节琴弦松紧长度、改变音高之用。多用红木紫檀等坚韧耐磨的木料制成。中心头尾穿通,颈部旁侧有一斜孔与中心孔相通,侧孔斜向顶端。考究者孔口呈钝状,顶部孔端微微向中心凹陷。底板上储放轸子的浅平凹巢,称为轸池。底板琴头两侧向下垂凸的部位称为护轸,保护轸子免受外力碰击。

    断纹 


    指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而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传说舜定琴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曾侯乙墓出土的据说是10弦琴。听说古时还有32弦琴。

    琴头”上部称为。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定弦 

    古琴调式有35种,按五声音阶定弦,音域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 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手投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标记(不限定在13个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与徽之间),音准上要求极为严格。 

    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乐曲而定,古琴定调复杂,调式有35种之多。琴弦最低的一条空弦音为大字组C音,定弦由第一弦至第七弦依次按五声音阶排列,分别为C、D、F、G、A、c、d。古琴音域宽广,由C—d3,共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 

    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采,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 

    七弦论考 

    一弦属。土星分旺四季。弦最大。用八十一丝。声沉重而尊。故曰为君。 


    二弦属。金星应秋之节。次于宫。弦用七十二丝。能决断。故曰为臣。


    三弦属。木星应春之节。弦用六十四丝。为之触地出。故曰为民。居在君臣之下为卑。 

     

    四弦属。火星应夏之节。弦用五十四丝。万物成美。故曰为之事。 


    五弦属。水星应冬之节。弦用四十八丝。聚集清物之相。故曰为之物。


    六弦文声主少宫。文星柔以应刚。乃文王之所加也。 


    七弦武声主少商。武星刚以应柔。乃武王之所加也。 


    阅读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5510340102xm19.html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琴文化 | 古琴基础知识(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wj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