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是他们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我是一个还算爱惜书本的人,就连有时候走在街上收到的广告书都收藏了不少,印象中我只弄丢过两本书,可能是因为送我这两本书的人对我而言意义重大,才让这两本书至今都还萦绕在我心头,成为挥之不去的遗憾。
其中一本是大一第一学期结束后决定和朋友去广东寒假工的时候收到的,除了送书的人,我就只记得书是如何丢的了。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对于一个长期晕车的人来说,坐三十个小时左右的长途大巴可能是我遇到“在路上”最难过的一件事了。
那本书也是带去的两三本之一,不用怀疑我在颠簸的车厢上也会看书,看完后书就放在了车窗上面的置物架上了,到目的地的时候已经晚上八点过了,我还记得那晚的风像贵州秋天的风一样,一些热浪中带着一丝凉爽。我是一个下车就蹲在路边忍着恶心想吐的人。直到回到寝室整理东西的时候我才想起来那本孤独的,被我遗忘不知去向的书。
后来我再也不会把东西放在头顶的置物架上,也几乎不在车上看书了,不再在车上拿出除了耳机手机和矿泉水之外的东西,更没有再坐过那么长时间的大巴。从家到大学的路还没有高速和高铁,坐客车需要四个小时,以至于路程多于四个小时的地方对我再也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我跟那个朋友说书被我弄丢了,他笑了笑说没关系,以后我再送你其他的。但后来我再也没收到过他的书,再后来他的人也不知去往了哪里,就和那本书一样远离了我的视线后再远离我的生活。
另一本书我也曾忘记叫什么名字,大概是因为是我收到的唯一一份毕业礼物所以找不到它的时候更加觉得像是不爱吃鱼的我被鱼刺卡在喉咙里上不来也下去一样。
由于我实在觉得这是我对朋友的一大不尊重,我搜罗了我所有的记忆,翻遍我所有的书籍和笔记本,想起了那本书的去向和名字——《月亮与六便士》,被我毕业后合租的一个朋友或者是室友借走,但是有借无还。因为这本书的意义,我许多次想去问一下这位曾经的朋友,但每次打开对话框,准备了很多话都不知从何说起,我想也许终究会有某一天,我会对这份珍贵的礼物释怀,也会收到其余的礼物,对于那个送书的朋友,我很抱歉,但好像命中注定有些人和事只能产生短暂的交集。
朋友就好像一本书,每个人的朋友都像内容、类别、装帧、包装各不相同的人,从一个人的手里传阅到另一个人的手里,维系着像各不相同一般薄厚的友情。而每个人对同一本书的理解都不一致,每个人不同时期对同一本书的注解也会翻新,每个人对同一本书读的次数也会带来不同的感触。
我想我有一个千变万化的朋友,十年之久。陪伴我这十年的时间,我们有过争吵、有过意见不一,性格也大相径庭、三观也不甚相同,有时她扮演我这辈子最想要的姐姐,有时她天真幼稚得令成熟的我厌烦,有时她对我的包容甚至超过了我的父母,有时她又偏激到连我这样固执的人也惹不起。
现在我们还是朋友,有时候想起来过去的许多荒唐事,曾经的我会问为什么,会还想要分对错,但现在我只知道我们还是我们,但我们又不再是我们了。
可能是我厌倦了始终围在一个人身边的感受,也可能是我本就生性薄凉,身边的人来来往往,走走停停,有新增的、有删减的、有暂时空白的、也有一直斑斓活跃的,我都不喜欢主动联系,也很少会患得患失了。
我感觉我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我写了很多文章,大都是第一人称的故事,也很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我还学不会高朋满座、好友成群,但至少修炼出淡泊宁静的心态。安全感是自己内心足够强大了就自然会存在的东西,而不是朋友、爱人、家人带来的外在的虚无缥缈。
我曾有几个七年的旧友,那时候我觉得七年之痒是关于爱情的,而不是友情,后来他们回归人海后我才知道,不主动的人,不仅会输,还会逐渐强大,学会不再执着和看淡。最后在一遍遍舔舐伤口中,慢慢把过往的回忆存放在我喜欢的精美的瓷瓶里,罗列在绚烂的盒子里,直到自己都忘了那些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就像有些书一样,过了一定的年纪,就只能收藏而不适合翻阅了。
从此就各自归于人海,但我还是希望你前程似锦,不枉此生。
于2021年1月7日星期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