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鸡汤文很多,所谓鸡汤就是营养身体的,鸡汤文就是营养人的心灵,补充心理能量的文章。可是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不少人开始反感鸡汤文,认为都是和稀泥,不解决实际问题。有人直接怒骂,指出某鸡汤文哪里哪里都是特定条件下的结果,不具有普遍性,按着它做,只会让人倾家荡产云云,鸡汤是有毒的。它有没有毒呢?
我忽然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个新闻报道:某农村老太太患肺病,儿子孝顺,到医院给开了很贵的特效药,但是药性很猛烈,医生嘱咐不要让小孩子够到,吃了有生命危险。于是老太太吃药时一直很小心,总是避开几岁大的小孙子偷偷服药。慢慢小孙子以为奶奶在背着他吃好东西,有一次趁奶奶不在屋时,偷了药来吃,结果中毒而死。老太太精神失常。
药是有针对性的,对一个人有毒的可能能治另一个人的病。文章亦是,如果觉得不适合自己,放过不读就是了,何必放在心上?去读那些对自己有启发的文章,把心放在积极的方向上,弱水三千但取一瓢饮,解了渴该干什么干什么去,跟河水较什么劲呢?它是为你奔流的吗?
记得上初中时,看到美国《读者文摘》的文章后爱不释手,期期都看,有一天,感觉这些文章不能多看,它让人失去斗志。因为《读者文摘》的文章是美国中产阶级上班族的思想和格调,适合成年人,讲爱、感恩、温暖、情调、处世智慧这些主题。初中生看这些显然早了点。当时的初中生接受的是战斗哲学的教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学习好是一切,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这两种气氛格格不入。
如今人到中年,四十不惑,看《读者文摘》类的文章总有被触动的时刻,从不去计较它的合理性在哪里,它的背后真相是什么,养心的文章与这种思维本来就是相悖逆的。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单篇的鸡汤文也开始变淡了,心灵不自觉地渴望更浓的鸡汤,这时候中国传统文化才开始进入视野,才闻到了那浓郁深厚的千年老汤的香味。而在此之前,哪里会想到呢?
记得自己18岁考上大学时,母亲和姨妈带上我到供奉观音的大悲院去还愿,她们在烧香磕头时,我还不以为然,觉得终归还得靠自己,不能靠神佛。最后在她们的要求下,我才请了个愿,我记得是:请菩萨见证我的努力。
此一时,彼一时。那时能想到现在的变化吗?现在能原谅那时的无明与执著吗?没有什么是绝对的。(神意通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