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秋声赋
黛瓦红墙远山闲,小桥流水傍村边。
遍野金黄机声隆,田上笑语撞我颜。
(2017年12月15日)
《秋声赋》闲谭
说起来,只要在乡村,如这首诗所描写的情景,随来随见,本不稀奇。
但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明明很普通的现场,看上去怎么都很难引起兴奋,自够不上观赏的程度;可一旦有画师将此现场嵌入画框中,则再一观去,可谓意趣横生,玩味无穷,以至美到为它击节赞叹不足过瘾。那篇文章所述之意,根本没有得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现象的答案,因受我认知识见所限,真地无法得出精准结论。但或许那真是禅境,一点即破,为了美的韵味永存,也是不需追问的。
只是我却天天在犯忌,就是自己学习写诗词,还逐首围绕其进行所谓的闲谭。但没办法,本意实是想借每首诗词敞开表达内心所感,兼谈诸多关联甚或不关联世事,算作一种疏解心意的方式而已。以至于曾想过,是先有诸多想说的太多话题,似乎无法集在一起说,那么有将某个或某些话题,以诗词的简略形式凝积,然后再围绕某诗词中的一点或几点进行“乱弹琴”,这样分而表之,就容易多了。原因就是总感觉自己内心有无数话要说,有很多观点要表达,有的是智慧,有的是灵感,有的是识见,有的是观点,有的是审美,当然也有的是审丑,自认为它们都较经典,需要以文字采取某个形式记录下来,这形式便是诗词和闲谭了。但也不得不说,如我无名之辈,所谓诗词,水平和能力都极欠缺,读来并无多少收获,并不能产生多少美的感受,以我之见倒不如读读这些以某首诗词为引子的闲谭,还能斩获些许,很明显倾向于闲谭内容的表达,更可知所谓诗词,在我这里只是“药引子”,当某时遇某人某事某景有灵感,便以最简洁最快方式凝积观点、识见、智慧等成为某首诗词,待日后有时间再行具体阐释、疏解、发挥。
既然到了乡村随处可见如此平常之景,又为什么要写呢?一来这真是我午间在野外闲步时所见所感,并以此诗为获;二来是想尝试,一个简单的现场经画手一挥,竟然意境丛生、鲜丽生动而价值倍增,那么普通一景,依诗一吟,是否能够产生同样的意味无穷?效果相比画成画自然差很多,但写出诗相信也会有丁点作用,毕竟场景是现实,而诗是文学,对二者的欣赏有着异乎寻常的差别,比如兴趣爆点,比如想象空间等。
但很重要的是,古来诗画不分家,始终画为诗,诗如画。从这个角度看,赏诗就是观画。画既然美,那么诗当然也会水涨船高、鸡犬升天,一荣俱荣。这一首,如果读得仔细,完全可以在眼前现出一幅乡村风景画,也能够优美到十分喜人。我站在某个角度向远望去,所看到的是渺远的山景,山脚下黛瓦和红墙所聚集而居的人家,遍处可见,那里可想而知人丁兴旺,平日必定热闹非凡。村子的周边有小桥,小桥下有流水,每日行人从桥上走过,流水有意流不止。
前两句是写远景,镜头或视线拉得较远,属于“远观”。后两句则为“近玩”,诗词所用描写手法,多半由远而近,或由近而远。野地此处,离我最近的是秋季的稻田。现在是什么季节?正是一年丰收之季。一眼望来,遍野都是稻谷,金黄灿烂,丰年收成在望,十分令人高兴。请看,有多台收割机在作业,声音轰轰隆隆传向四面八方,可见一片繁忙的景象。而农人却在一边忙收割,一边相互谈笑,什么家长里短,什么国家政策,什么丰收的原因,什么耕种经验,等等无话不说,在这样的温暖喜庆场境里,每个人都幸福到醉了,怎么会静寂无声地只顾劳动呢?就在此时,他们比平时还要想说,于是借此一叙为快,表现兴奋异常,一切都在景致中成画成诗,成就眼前丰收嘉年华。
在这样的情景中,那么多的机器声,那么温暖的喜笑颜开,此时此刻全都砰砰撞上我的脸,不停不乱,很有节奏感,我生生没觉得疼,没觉得烦,很是享受,一时已然无法述说过多,只能以一首小诗给予纪实。所以要提到这首诗形式上的精彩之处,非“傍”和“撞”二字莫属,应该比较形象,至少吻合实情,在此不愿多言,留待读诗者想象读评。而起先却由景的“闲”来映衬我的初来乍见时的心情状态,接着才有后面的热闹场景扑面而来。
有时我想,什么是人生或者生活幸福呢?现在想自问,在这样的场境中,观景,赋诗,感人情,悟世界,难道不享受?实际上,自从坚持午间闲步,每天基本沉浸在美的幻感之中,成为日常就是生命的真谛。
(2018年1月29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