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爱情”
人的存在是两大方面的存在,即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人的存在的两重性,决定了人类诸多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归纳起来也只有两大方面,即人类自然进化的生物学基础原因和社会化发展的推动力。就爱情来说,一方面它根源于人类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是社会文明的产物。这里,前者是爱情产生的自然基础,而后者则是爱情产生的现实条件。我们知道,人的需求并不是单一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不仅具有生理的需求,同时也具有心理的、情感的、精神的等方面的需求,人的需求应该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而爱情则正是这一复杂系统中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爱情根源于人的多方面的需求。
人的需求作为具有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不仅其需求的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且每一需求因素只有通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才能获得其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人的每一种需求必须是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制约的,被社会化了的“人”的需求。而根源于这种具体的“人”的需求的实践——爱情,从其形式到内容,无不深深地打上人类文明的烙印。所以,爱情就是人的两性之间的自然吸引和爱慕之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追求或实现,或谓之两性之间自然吸引的社会性升华。[1]
二、爱情与婚姻
恩格斯:“符合道德的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石的”,“合乎道德的婚姻是继续坚持爱情。”
黑格尔:婚姻是伦理性的爱
费尔巴哈:男女的爱是婚姻的基础
爱情之于人类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究其根本,是因为它是人类两性结合的合理途径与基础,正是因为只有有了爱情,人类的婚姻蛇果才能成为理想的真正的人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费尔巴哈说:“生命的生命便是爱”[2]
爱情婚姻的两个历史性后果则是:对孩子的强烈的爱,和离婚的创造与普及。我们先说后一点,情欲毕竟是爱情的重要因素,而经验告诉我们,情欲又太容易逝去。那么,基于爱情的婚姻就如同建筑在沙滩之上的宫殿,虽然美丽却过于脆弱。但这意味着我们要回到基于功利的理性婚姻吗?吕克·费里立刻明确给予了否定,理性婚姻不导致离婚,但不妨碍男人朝三暮四,女人东食西宿——离婚毕竟给了人们结束这种虚伪结合的可能。理性婚姻靠算计维持,爱情婚姻需要的不止是情感,维持起来更为艰难。
基于爱情的婚姻——不仅是爱情,还是婚姻——又将是怎样至高的理念,不付出完全的热情与努力又怎么可能长久维系?吕克·费里对此作了哲学辨析,他认为除却情欲(éros),爱情之中更有友爱(philia)与圣爱(agapé)。情欲短暂,但友爱温存,而圣爱广博。[3]
三、爱情对象的选择
卢梭认为在人类的野蛮状态下,任何一个妇女配任何一个男人都适合,男女的结合谈不到什么选择,但是,在文明状态下,男女双方结合就要求在各方面都彼此适宜,他从地位、教育程度、相貌、性格、爱好等多方面对男子选择对象的标准进行了探讨。
黑格尔则主要从社会因素方面,“如果不同时包括人按照他的精神教养和社会地位关系所应有的生活方式,就是空洞的,抽象的,只关注性欲方面的,爱情要达到完满的境界,就必须联系到全部意识,联系到全部见解和旨趣的高贵性。”[1]
四、爱情整合说
阿里斯托芬认为,人本身浑然一体的,因为触怒了神,被分解为两半,爱情就是被分解了的人要求与另一半整合。所以,爱情就是求合。对于这一观点,许多哲学家只把它当做神话来看待,黑格尔独具慧眼,继承了这一观点并在更高的基础上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认为爱情的最高原则就是爱的双方都把各自的整个灵魂纳入到同一里去。爱情就是一种整合,这种这个不仅表现为肉体的结合,而是“把我这一个个体所包含的一切,抱我这一个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样子,全部都渗透到另一个人的意识里去,成为他或她追求和占有的对象”[1]
五、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1.爱情观
中方重婚姻,爱情的地位很低,目的性高功利性强
西方重恋爱,爱情至上,认为不懂爱就不懂生活
2.表现
自由度:中方重门第,父母影响大;西方重独立自由,认为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约束。
表达方式:中方含蓄拘谨;西方直露开放。
3.对性的看法
中方不仅羞于谈爱情,更耻于谈性;次序却是生育—婚姻—性爱
西方热衷表达爱情,更以性爱为基础;次序是性爱—婚姻—生育
原因
中方为农耕文明,特征是向内调适。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在严峻的自然面前只能千方百计地调整自己来顺应它,由此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向内调试的心态。这种心态向社会其他领域渗透的结果,则必然产生竭力缓解、调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倾向。
西方文化则是以古希腊的商业文化为基础的。其具有以个人或民族为中心的向外扩张性的特征,它要求人们要勇敢地迎接冲突或主动挑起冲突,在冲突中争取闪光诱人的未来。[4]
六、哲学家的爱情观
庄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柏拉图:"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康德:爱情的目的是实现自然好及道德善,这也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目的。好的心灵指挥管理功能一定好,反之坏的心灵的这些功能就一定差。爱情是物自身,不可知,它不是一个表象,不是一个观念,只有付诸于爱情的道德实践,才能实现完满。
黑格尔:爱的真正本质在于意识抛弃和忘掉自己,然后享有和保持自己。由必然到自由,是思维的一种解放,因为到了自由,思维已不是把别物当作异已的他物,而是当作自身,是在他物中自己与自己结合在一起。这种解放,就其是自为存在着的主体而言,便叫做我;就其发展成一全体而言,便叫做自由精神;就其为纯洁的情感而言,便叫做爱;就其为高尚的享受而言,便叫做幸福。普遍的东西和自由一样,它也可以称为自由的爱和无限制的天福,因为它自己对待相区别的东西就只是像对待它自己那样,在相区别的东西中它就回到自身了。
马克思:“爱情是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心中形成的真挚的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终身伴侣的一种最强烈的感觉。”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男女双方基于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彼此相互爱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一种高尚的情感。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一定的物质基础”。
第二、“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理想”。
第三、“相互爱慕”
Arlene:爱是成就对方的同时成就自己,是让人安心的、舒适的,是进步的。
引用
【1】爱情的哲学思考—西方哲学家爱情观述评 张卫东/杨学传
【2】爱情的哲学思考—西方哲学家爱情观述评 张卫东/杨学传
【3】豆瓣读书.吕克·费里的《论爱》书评 汪沛
【4】百度文库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