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16篇《唐风 扬之水》

【原文阅读】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bó,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hú。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译文参考】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光洁的山石被冲刷激荡。士兵白衣红领整装待发,跟随他从曲沃奔赴疆场。我们见到了勇武的桓叔,还有什么不欢乐的地方?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光洁的山石白得发光亮。士兵白衣红袖整装待发,跟随他从鹄邑奔赴疆场。我们见到了勇武的桓叔,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地方?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水底山石映出粼粼波浪。我刚刚得到起事的命令,不敢轻易告人传播四方。
【字词注释】
(1)扬:激扬。一说扬为地名。
(2)凿凿:鲜明貌。一说形容石头高低不平之状。
(3)襮(bó):绣有黼文的衣领,或说衣袖。
(4)从:随从,跟随。
(5)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
(6)既:已。
(7)君子:指桓叔。
(8)云何:如何。云,语助词。
(9)皓皓:洁白状。
(10)绣:刺方领绣。
(11)鹄(hú):邑名,即曲沃;一说曲沃的城邑。
(12)其忧:有忧。
(13)粼粼:清澈貌。形容水清石净。
(14)命:命令,政令。
【诗歌赏析】
此诗以“扬之水”开篇,是一种起兴,并以之比晋衰而将叛之。
小河之水缓缓地流淌,流经水底的白石,清澈见底,映出粼粼的波纹。这是一个平静安祥的环境。谁知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有一个很大的事变阴谋正在酝酿着。一群士兵身着白衣红领,准备在曲沃起事。他们看到了敬爱的桓叔将有所作为,非常高兴。跟随未来之主,必将成为有功之臣。所以,很多造反起家的人,历来是有所图、有所为、有所得的。
此诗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着扬之水,白石白,以此映衬着白衣红袖,旗甲鲜明,说明队伍正在整装待发。他们看到自己的领袖胜卷在握,踌躇满志,不禁喜上眉稍,根本没有不成功的担忧。所以很自然地耳语起来。这样也使此诗笼罩着一种紧张又神秘的气氛。
诗以“扬之水”引出人物,暗示当时的形势与政局,颇为巧妙。而诗的情节与内容,也随之层层推进,到最后才点出其将有政变事件发生的真相。此诗在铺叙中始终有一种悬念在吸引着人,引人入胜。而“白石凿凿(皓皓,粼粼)”与下文的“素衣”、“朱襮(绣)”在颜色上亦产生既是贯连又是对比的佳妙效果,十分醒目。并且此诗虽无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却始终有一种紧张和担忧的心情,在《诗经》中也可以说是别具一格。
【《扬之水》的反思探讨】
要清楚这首诗的背景,必须了解当时的一段历史。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在当时是晋国的大邑,面积比晋都翼城(今山西翼城南)还要大。再加上桓叔好施德,颇得民心,势力逐渐强大,“晋国之众归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过了七年,即公元前738年,晋大臣潘父杀死了晋昭侯,而欲迎立桓叔。当桓叔想入晋都时,晋人发兵进攻桓叔。桓叔抵挡不住,只得败回曲沃,潘父也被杀。
作者有感于当时的这场政治斗争,在事发前夕写了这首诗。《毛诗序》云:“《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彊,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将诗的创作背景交代得很明白。
今人程俊英采用严粲《诗缉》“言不敢告人者,乃所以告昭公”之说,在《诗经译注》中认为“这是一首揭发、告密晋大夫潘父和曲沃桓叔勾结搞政变阴谋的诗”。诗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等都是就潘父而言,说这些本都是诸侯穿的服饰,而“他也穿起诸侯的衣服”,并进一步推测该诗作者“可能是潘父随从者之一”,他是“忠于昭公”的。
但今人蒋立甫认为“这样理解,恐于全诗情调不合”,他引陈奂《诗毛氏传疏》之语“桓叔之盛强,实由昭侯之不能修道正国,故诗首句言乱本之所由成耳”,认为诗中的“素衣朱襮”“素衣朱绣”等都是就桓叔而言,是对桓叔早日能成为诸侯的一种热切盼望。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诗经》中的女子风雅之服色之美
《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女子形象,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一片区域、一种类型女子的群体塑像,那些频繁出现的女子形象鲜有剪裁与修饰,我们得以看到以“女性”自身为参照物的审美取向——桑间河下、城隅麻田,渴望及时于归的女子,追求忠贞爱情的佳人,求德孝勤俭的淑女,她们举手投足之间,衣香鬓影萦绕,此哀彼乐之时,裙衫衣裳摇曳……她们丰富的精神世界中,灵动着健康而鲜活、自在而真实的生命本色。
打开《诗经》这幅彩色的历史画卷,五彩的画面呈现眼前:夏日里女子“终朝采蓝”在念着良人归来,男子思恋着“缟衣綦巾”的爱人毫不为如云如荼的美女动心,辛勤的女工“染黑染黄”为公子制着衣裳……这些与色彩有关的描述,或者叙述着时装的色彩搭配,或者讲述着衣料的染色过程,抑或蕴含着与染材有关的种种信息。归纳这些色彩,可以得到女子服饰品类的五大色系,即青色系、红色系、黄色系、白色系、黑色系。
青色系涉及的色名有蓝、绿、青、綦、菼、葱。《诗经·小雅·采绿》中有:“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妻子思念逾期未归的丈夫,无心劳动,遐想连篇。文中提到的“采绿”、“采蓝”即指古代的植物染材的采集过程。其中“蓝”为蓝草,用来染青色,“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青色的衣领即由蓝草染制而成;而“绿”则为荩草,本是一种黄色染料,经加铜盐作为媒染剂可以染得鲜艳的绿色。
綦,则指青黑色。《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有“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诗经》中提到的菼与葱色,亦为青色系,但不特指女装。《诗经·王风·大车》中有“大车槛槛,毳衣如菼”,菼,释义为芦之出生者也,指浅青色,便是毳衣的颜色。葱色则是对玉色的解读,苍色如葱也,《诗经·小雅·采芑》中“有玱葱珩”即是如此。
红色系包括的色名有朱、赤、璊。染红色的染材有茹藘,即茜草。《诗经·郑风·东门之墠》中“东门之墠,茹藘在阪”描述的就是生在山坡上的茜草。而《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一篇中提到的“缟衣茹藘”亦是用茜草染得的红巾。《诗集传》解“茹藘可以染绛,故以名衣服之色”。
赤,在殷商甲骨文中即已出现,《说文》中说:“赤者,火色也。”《诗经》中多处提到赤色,如“三百赤芾”、“赤舄几几”、“赤芾金舄”、“赤芾在股”,虽均对应男子朝服而言,但可见赤色的应用。朱色,字形从木,《山海经·西荒经》曰:“盖山之国有树,赤皮,名朱木。又朱赤,深纁也。”后人西晋傅玄曾说:“近朱者赤。”那究竟,朱与赤有何区别?唐人孔颖达在解释《礼记·月令》“驾赤骝”时有“色浅曰赤,色深曰朱”,可知朱色略深于赤色。而关于朱色本身的深浅,汉郑玄注《仪礼·士冠礼》有“凡染绛,一入谓之縓,再入谓之赪,三入谓之纁,朱则四入”。
华夏先民相信朱色代表着长生,用朱漆的棺椁和“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的祭物告慰先人。朱色也是当时的“正色”,属尊贵的颜色,《论语·阳货》一篇说“恶紫之夺朱也”,即是厌恶以邪代正、以异端充正理。《诗经》中,多处提到朱色,《诗经·豳风·七月》中有“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诗经·鲁颂·閟宫》有“朱英绿縢”,《诗经·唐风·扬之水》也有“素衣朱襮”、“素衣朱绣”。虽并非特指女装,但亦可知朱色为当时的流行色,并常与素色、绿色搭配使用。
黄色在《诗经》中也多有出现,如“充耳以黄乎而”、“载玄载黄”、“狐裘黄黄”。《说文》:“黄部,地之色也。”《释名·释采帛》说:“黄,晃也,犹晃晃,像日光色也。”古代可染黄的植物染材有栀子、黄檗、槐米等。天玄地黄,是原始先民对大自然最早的认知,玄衣黄裳,是最严肃与隆重的服饰配色。
到东周时,五行学说日渐确立,对应东西南北中五方的观念,黄色被认为是居于四方中间的“中央之色”,是黄、玄、赤、青、白五色之首,地位至高无上。一首《诗经·邶风·绿衣》道出黄色被僭越的幽叹:“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朱熹的《诗集传》中对《绿衣》一诗曾有言曰:“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绿,苍胜黄之间色。黄,中央之土正色。间色贱而以为衣,正色贵而以为里,言皆失其所也。”可见,作为混合色的绿色不够纯粹,古人看来是一种较为低贱的颜色,而黄色是原色、纯色,高贵的颜色,“绿衣黄里”讽刺贱妾尊显而正嫡幽微,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的服饰配色法则——用绿色布料做衣服的面料,用黄色做里料,是一种不合礼法、本末倒置的穿法。
白色系在《诗经》中 以“白”、“素”、“缟”、“云”、“荼”字体现。“素”字如“素丝”、“素衣”、“素冠”、“素韠”。素,《说文》解释为“素,白致缯也”,即本色的未染的帛,就色彩而言,是白色的、无涂饰的色彩。“缟”、“云”、“荼”,皆谓白色,出现在《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一篇:“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众多人中,总是那淡雅脱俗的白衣女子最是令人思慕。
黑色系在诗经中以“玄”、“缁”得见。玄,《说文》:“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毛传》:“玄,黑而有赤也。”玄色可以视为华夏先民对“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世界混沌初开最早的理解。《诗经·豳风·七月》有“载玄载黄”,即指将布料染黑又染黄。古代可以染黑的染材有橡斗、皂斗等。缁,《说文》:“缁,帛黑色也。”《诗经·郑风·缁衣》以“缁衣”暗示即将归来的贤人:“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同为黑色系,玄色和缁色有何区别?《周礼·考工记》记载:“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七入过程经茜染得到红色系的縓、赪、纁三色,再经蓝染得到青中带赤的绀、緅两色,最后再经皂染得到玄、缁两色。可以确定,玄色为黑中带红的颜色,而缁色是比玄色更黑的颜色。
参考资料:
《粉黛罗绮》,陈芳 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6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