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兰溪作协(文学会)历史
我心中的诗经——扬之水

我心中的诗经——扬之水

作者: 月婷轩 | 来源:发表于2021-11-19 05:45 被阅读0次

诗经——风——唐风——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扬:激扬。一说扬为地名。

凿凿:鲜明貌。一说形容石头高低不平之状。

襮(bó):绣有黼文的衣领,或说衣袖。

从:随从,跟随。沃:曲沃,地名,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

既:已。君子:指桓叔。

云何:如何。云,语助词。

皓皓:洁白状。

绣:刺方领绣。

鹄(hú):邑名,即曲沃;一说曲沃的城邑。

其忧:有忧。

粼粼:清澈貌。形容水清石净。

命:命令,政令。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光洁的山石被冲刷激荡。士兵白衣红领整装待发,跟随他从曲沃奔赴疆场。我们见到了勇武的桓叔,还有什么不欢乐的地方?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光洁的山石白得发光亮。士兵白衣红袖整装待发,跟随他从鹄邑奔赴疆场。我们见到了勇武的桓叔,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地方?

小河里的水啊汩汩流淌,水底山石映出粼粼波浪。我刚刚得到起事的命令,不敢轻易告人传播四方。

扬之水,唐风第三篇。关于这个标题,曾在王风、郑风中出现过。那么为何这个词汇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是不是在当时有一些特定的意义呢?我们将这个问题留在后边。扬之水,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扬,表示激扬,就是激扬湍急的水流。而另一种就是与其相对的为缓缓流流淌的水流。这两种解释都无法去判断其对错,王风中“扬之水,不流束薪”不能流走束薪,应该是缓慢的水流,郑风中“扬之水,不流束楚”也是同样的。可是另一种说法却是因为河水太急,导致束薪冲散或是在河水中翻滚。而本文中应该理解为激扬的河流。

本篇三章,重章叠句,层层递进。

三章均以扬之水起兴开头,白石是指沉在水中的白色石头。凿凿,解为鲜明貌,指水底的白石被激扬之水冲刷,更明鲜明了。皓皓,解为洁白状,较之鲜明更进一步,如果说凿凿是波澜初起,那么皓皓就是指波澜壮阔了。粼粼,解为清澈,可是与文意不合,所以,这里的粼粼当指白石的反光。

第二句,素衣朱襮,从子于沃:素衣,一般为指白色衣服,这里是指朴素,用以说明低调。朱,为红色。襮,解为衣袖、衣领。子,你,诗序解为指桓叔。沃是桓叔的封地。所以,这里的素衣朱襮指的也是桓叔。“素衣朱襮”是诸侯之礼服装束,“素衣”是素色外衣,“朱襮”是中衣之朱色衣领。素以示其雅,不张扬、不炫耀也;朱以示其正,朱为南方之正色也。所以,这里已经将桓叔喻为诸侯了。素衣朱绣,“素衣朱绣”则是外衣之面料与所绣之花纹。从子于鹄,鹄解为沃地的一个城。

即见君子,云何不乐:解为即然已经见到了君子,为何不高兴呢。第二章同解,有什么忧愁呢。

[if !supportLists]第三章,[endif]不闻不命,不敢以告人:字面解为我知道有命令,却不敢去告诉别人。

那么,本篇又有什么深意思呢,这里讲一段历史,也是诗序中对于本篇解释所参考的史实。

“昭公分国以封沃”?所谓“昭公”,当时应当称之为“唐昭侯”,但后世习称“晋昭公”。“昭侯”之前任国君是“文侯”。文侯之兄弟名为“成师”,“昭侯”即位之后,分封“成师”于“唐国(晋国)”境内之“曲沃”,而称之为“桓叔”。后晋昭公被大臣潘父(音辅)所弑,潘父迎桓叔入晋,桓叔败而归曲沃。

诗序说:《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

晋昭公分国以封沃,是将桓叔封于沃地。所以桓叔是晋昭公所封,而不是周王室所封,所以,桓叔不是诸侯,只是晋之臣子。

那么,为什么“沃盛强,昭公微弱”。是指“桓叔”治理“曲沃”,本来“曲沃”之地即大于“昭侯”都邑“翼”,而“桓叔”又“好(音浩)德”,《史记》称“晋国之众皆附焉”。然而,“桓叔”得晋国之众,则国君“昭侯”不得晋国之众矣,则“桓叔强”而“昭侯弱”矣。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也是全文一直想表达出的点,那么就是桓叔有德,而使桓叔聚八方之众而强。但身为臣子,其德盖过君主,而君主对此不管不顾,臣子却变本加厉,如此下去,势必臣子之力大于君之力,而臣子之德仅为私德,却非为国,国将乱,君将亡也。

所以,《史记》载:“君子曰: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虽然晋桓公未死死于桓叔之手,却是其无德所至。

为什么桓叔强,而刺晋昭公呢?就是因为君主不修其德,使臣子之德凌于自身之上,却仍不思悔改,以至于死于非命。

这里第一章,指桓叔初显其德,吸引士大夫来投,所以素衣朱襮,是指士大夫对桓叔的期望。第二章,就是百姓眼中的桓叔。可是前两章最后一句都是即见君子,云何不乐,其忧。表达出士大夫与百姓并非甘心来沃地,而是心中还有其君,所以不乐反忧。

关于本篇,很多学者对诗序的解释不以为然。那么我们来看看另一种解释,解为男女相爱的意思。

首先,扬之水在王风与郑风中都是跟着不流束薪,不流束楚之句,有学者认为此为定式,这就是男女之爱的起式。后一句,即见君子,更是与郑风-风雨中即见君子,云胡不喜之句相似,更是爱情之句。如果从这个方面来看,文中之意就更好理解,写的就是一位女子思夫的故事。

相关文章

  • 我心中的诗经——扬之水

    诗经——风——唐风——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

  • 《诗经》||扬之水

    【原文】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

  • 与《诗》同行(六十八)

    《诗经》—【王风篇】—扬之水 在《诗经》中,总能找到一种脉脉的感动。这份浓烈的思念,在这篇《王风·扬之水》中,被作...

  • 《诗经·唐风·扬之水》:想要告人的不可告人之秘

    《诗经·唐风·扬之水》:想要告人的不可告人之秘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

  • 书童阅读:诗经-唐风-扬之水

    诗经·唐风·扬之水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

  • 积水不厚,无力负舟——《诗经·扬之水》

    《诗经·王风·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

  • 《诗经》92 扬之水

    《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

  • 《诗经》新作|扬之水

    1.新作 水花在荆条的抖动下显得有点慌张 悠扬的水流向着东面跑去 丝毫不作理会的 你如果想到我没有兄弟 哪里来的慌...

  • 《诗经》新作|扬之水

    1.新作 向往流水的爱情时刻 时光缓缓 爱意流连 水中的石头更加的透白 我希望趁着这一把刀枪 请你入我的宫殿 白衣...

  • 《诗经》新作|扬之水

    1.新作 一捆挣扎的柴草 被河水打湿 河水用打湿的动作 没办法流动它 枯竭的思念像这种无法流动的无助 稍微张开口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心中的诗经——扬之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cmj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