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位的电工杨师傅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人。他爱买书、爱读书,也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一直在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
记得最早注意到他,是几年以前偶然听段姐姐说起的。那两年全民阅读刚刚热起来,当时学校为了鼓励大家阅读,给我们每人配发了两本书——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大概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的阅读生涯又一次被重启。第一次是学生时代,可惜没有坚持下去,今天回头看,因为没有人引领,那时候的阅读面太窄,后来也因为忙碌的工作生活而暂停了,好可惜啊!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读得很细也很用心,书上随处可见我的勾画和感触。一方面是对作家的崇拜,前些年央视的青歌赛等许多节目,他都是点评嘉宾,妙语连珠;另一方面是被书中的文字所吸引,越读越感觉到自己的匮乏、无知和轻狂。可苏霍姆林斯基的书读了一半就扔下了。
那天无意间在段姐姐办公室看到一位同事桌上的许多书,不由打心底佩服,却听段姐姐说“电工杨师傅才真是爱读书……”云云。他看到学校配发的书后很感兴趣,不但借去读完,而且马上修正自己对女儿的教育,书中的理论很快被他开始实践了……我当时震惊极了!也不禁为自己的半途而废而汗颜,后来又重拾那本书来读,深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他有关教育的理论如此精妙深刻,虽然时隔多年却依然充满生命力,不愧是大家!哎,说来真是惭愧——那时的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却总觉得自己太忙太累事情太多,竟还是没有坚持读完!
这两年,因为阅读,我也在不断成长,面对孩子的教育、个人的生活、自己的工作,想法也在渐渐改变,由肤浅逐渐深入。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和杨师傅开始熟识的,也许就是因为心底的那份敬意吧!有几次是早餐时间,碰巧遇到就聊了起来。我们的话题最初是对孩子阅读的引导,他人很热情,提起读书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对问题的认识很有见地,和天乐阅、大刘老师的理解很相似。原来真是“高手在民间”啊,他就像是少林寺里的扫地僧一般,藏身于我们一众所谓的“读书人”之间。谈话间我常常惭愧不已,他说到的书我许多没读过,提到的作家我好多不知道,怎配做一个语文老师啊?

从此,每回在餐厅或校园里遇见,他总会和我说起书来。无形中,他也成了我身边的一个标杆,不好好读书,觉得见了他似乎都抬不起头来。有时候读的多了,有想法了,和他交流交流,心里也有种成就感,就像做学生时被老师表扬了一般。
《朗读者》中关于“遇见”有一段很美的描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次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锺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
遇见了书,我遇见了杨师傅,更遇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