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光绪七年(1881)春,风和日丽的一天,诏安知县雷其达到铜山视察,陪同他的有分管钱粮的官员罗金诰,还有分管盐政的官员唐曾颐。雷其达不是一般的知县,从《重兴南溟书院碑记》落款“补用府本任云霄抚民分府摄理诏安县事雷其达撰书”得知,他是候补知府、现任云霄抚民分府同知、兼任诏安知县。
雷其达有三重身份。补用府,即候补知府。他已经达到市长级别,在等待实缺上任。他的本职是云霄抚民分府同知。嘉庆三年(1798),朝廷设云霄抚民厅,驻同知,又称漳州分府,相当于副市长级别。摄理诏安县事,即以副市长身份兼任诏安知县。
此时,因风雨侵袭而倒塌的铜山城修缮完毕,焕然一新。雷其达一行在铜山举人孙汝翼、马兆麟等地方绅士陪同下,沿着宽厚坚固的城墙漫步巡视。雷其达盛赞铜山城三面临海,巍峨挺拔,景色美不胜收。
雷其达此行最主要任务是考察南溟书院,探讨如何真正地发挥书院功能。铜山离县城太远,学子爬山涉水到县城读书非常不方便。“铜岛距县远,而大海中隔,学子不易考丹诏,犹县官不易课南溟也。(1)”
一行人登上城中古嵝山,来到南溟书院。雷其达站在书院门前,望着犹如天池的大海,浩瀚渺茫直到天际。远处耸立的苏峰山,拱秀铜山。沙滩从南屿向右边回旋,绕城向东,圆弧状的碧浪沙湾浑然天成。
雷其达走进书院,见房舍保存完好,正面大厅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中间为天井。雷其达心想,书院规模不大,作为课堂也已经够用了。
孙汝翼和马兆麟介绍说,南溟书院为明朝嘉靖初年巡海道蔡潮所建,加上崇文书院和东壁书院,铜山城共有三座书院。明朝后期,铜山人文蔚起,涌现出以黄道周为代表的众多风流名士,文章气节卓然傲世。然而,清初迁界,三座书院毁于一旦。康熙年间漳浦知县陈汝咸重修南溟书院,配祀黄道周,设立义学,至今已经二百年了。
雷其达感叹说,自古以来,一个地方文风蔚起,都有山川名胜相助,南溟书院真的是学海文澜之地!这么好的地方只设立义学,只是作为人们游山玩水的去处,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可惜了!
孙、马二位说,多少年来,南溟书院有书院之名而无其实,这是铜山有识之士的心头之痛。书院是文脉重地,斯文在兹,希望雷大人登高一呼,奋起振兴。
雷其达说,正有此意,可以参照县城丹诏书院的模式,重兴南溟书院。
2、
雷其达早有筹划,他请示上级,让分管盐政的唐曾颐直接代管南溟书院。“今雷公请以盐官代,一举而两皆便之。鹾尹唐大令亦欣然以为己任而不辞,而书院遂兴。(2)”以盐官代管是南溟书院重兴的关键步骤,那时,铜钵村和康美村拥有大片盐田,是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如果经费不足,盐官的身份有利于发动盐商捐款。随后,唐曾颐、罗金诰制定书院管理章程,由雷其达送呈漳州府报批。这样,书院的性质就变成了官办民助。
另一方面,发动社会贤达踊跃捐款,雷其达带头慷慨乐捐二百两白银。因碑记字迹漫漶不清,部分铜山贤达捐款数额无法辨认。从名字排序看,孙有全、陈大章、高正扬、何碧、何天球等人名列前茅,也是慷慨乐捐者。此次共得善款一千零三十四两。碑记详细记载了书院的条例章程,虽有缺字,仍可辨读,整理如下:
一、南溟书院创建于前明,至康熙年间改立义学,不久义学也停办。现在筹到经费一千余两白银,作为书院兴办的费用。书院仍用旧名。再筹款另地设立义学。
二、南溟书院奉祀紫阳朱文公,从祀黄道周先生。旧设春秋二祭,其祭费本来就有来源,应继续沿用原来制度。
三、书院用公款购置房产,用于出租或出典,收取租金和利息,按月支出费用。凡是购置一处房产,存放一笔公款,必须在地官员和士绅共同商量决定,并将契约抄录,呈送县衙存档备案。典当或出租,必须有中介担保,其担保书也要存档备案。
四、生员和童生要进入南溟书院学习,应参加考试,择优录取,文理清通者才能进入书院读书。没有录取的生员和童生可以继续备考,必须经过三次官方考试,名列前十名者,才能进入书院读书。一经录取,一律发给津贴。
五、书院考试分为官课和师课,即官府考试和老师考试。官考由监场官负责出题和定名次。师考由山长负责出题和定名次。如果监场官因公务繁忙,没有办法按时评卷,应在月考之后,将试卷密封,送到县衙评卷,由县衙发布考试成绩。平时每月的官考和师考,所评出的前十名,应由书院董事在年底造册,送到县衙存档。
六、书院聘请山长,年金为五十银元,每年由县衙评议续聘。书院草创时期,经费紧张,山长年薪过低。一旦资金宽裕,无论就地聘任,还是外请名家,都必须增加薪酬。
七、每年八个月有考试,官考和师考各八次,共十六次。每月两次,以每月初二日为官考,十六日为师考。考官若不是特别要紧公务,不能改期。如果因为人数不齐停考,要安排时间补考。三次无故不参加考试的,除名。试卷内容雷同的,放在三等之后。内容雷同超过三次的,也除名。
八、生员和监生分为超等、特等、一等,共三等。童生分为上取、中取、次取,共三等。津贴分配如下:生员和监生第一名六百文。第二第三名各四百文。第四第五名各三百文。第六至第十名各二百文。十一至二十名各一百文。负责考试的官员和老师,一律每月发放津贴一万五千文。书院董事先期送达,由代考官发放。
九、官考由县考场两名场官执行,比照生员和童生津贴数,即每次考试奖赏总数七千五百文,随同津贴发放。其所奖限于十名之内,十名之外不奖。
十、生员和童生的试卷先由书院文书置办,参照丹诏书院章程,每人缴纳试卷费二十文。余额作为该文书备卷、票卷以及年终造册纸笔的费用。
十一、试卷用代考官印信盖章。生员和童生领取津贴、奖赏。应印刷票卷,盖上印章,给本人收执,作为领取凭证。每领取一次,填写一笔,以免混淆。
十二、每年第一次考试,要敬备香纸,全体集中在本院先贤神位面前,代考官与山长行祭拜礼。然后,代考官率大家向山长行礼,称之为“开祭”。这天代考官置办酒席宴请山长,由书院董事支出银元四元,送给代考官办理。
十三、董事管理书院产业、银钱收支以及大小事务。由铜山本籍绅士四人轮流管理,一年两人,称为书院董事。所有产业契据、房租和利息,都要归类收执。其出入银钱,必须详细登记,在每年腊月造册,送给场官移送县衙备案检查。董事交替也如此办理。董事不领薪水。
十四、书院文书由县考场文书兼任,其纸张簿册的费用,在试卷费盈余支出,不必另发工钱。平时书院杂务,雇佣院丁一名,每月支付工钱一千文。
十五、各界人士捐赠书院经费的芳名和数额,必须刻碑立石以表彰善举,其碑记及条例章程也要镌刻在后面。
十六、书院创办之时,经费不足,规模也仅够使用,比如书院教室只有六间。山长年金不及十万文,士子津贴每次考课不过七千左右。总而言之,书院创办以来,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美好的愿景逐步实现,希望能够做大做强。犹如萌芽,不断成长壮大,每月都有变化,每年都在发展,最终收获培养铜山子弟的硕果。
3、
立碑时间为“光绪七年季春谷旦”,即1881年农历三月。此后,又立了《拟续捐南溟书院膏火记》。碑文记载该年八月,雷其达再次来到铜山,此时罗金诰、唐曾颐还住在铜山。雷其达又发动了一次捐款,获得八百九十六两白银,购置房产三处,每年可得租金八十余两。可惜此碑仅存一半,后半部分缺失,内容不得而知。需要特别指出的,捐款和租金利息均为“银两”,书院支出使用“银元”。这是因为银锭便于储藏,银元方便开支结算。
从章程第十二条看,代表官方的考官向山长行礼,并且宴请山长,说明山长地位尊崇。山长即院长,相当于校长。那么,谁是南溟书院最初的山长呢?
民国《东山县志》记载马兆麟“尝掌教南溟书院,充山长。(3)”但没有记载担任山长的时间。当时在铜山城有两位举人,一位是同治元年(1862)举人孙汝翼,官授武平县教谕,相当于教育局长。另一位是光绪元年(1875)举人马兆麟。他们二位是最有资格担任南溟书院山长的人,然而,县志没有孙汝翼担任山长的记载。
当年春天的《重兴南溟书院碑记》有“绅士孙孝廉汝翼、马孝廉兆麟”的记载,孙的资格更老,名字排在马兆麟前面,合乎情理。到了秋天的《拟续捐南溟书院膏火记》,已经没有孙汝翼的名字,“诸绅若马兆麟、沙中金、孙有全(4)”,变成马兆麟排在第一位,说明很可能孙汝翼此时已经离开铜山了。
碑记证明1881年马兆麟在铜山。马兆麟本人在《吹剑轩诗抄自序》说:“岁甲申就馆于岭东之莲阳。”岁甲申即1884年,他在这一年才到潮州莲阳(现在汕头澄海)教书。这期间共3年,他都在铜山,参与重兴南溟书院的全过程。时间正好吻合,同时符合县志的记载,因此,马兆麟可能是首任山长。
书院教学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教育模式。在东山岛上,曾经拥有三座书院,现在,只有南溟书院在原址重建。当我们走进修缮一新的南溟书院,发现它更像一座庙宇,保留了原有的祭祀功能,而没有了书院的格局。科举制废除后,书院让位于现代教育,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沧海桑田,资料缺失,人们已经很难了解当年书院内部的活动过程。
前年,漳州市政协文史馆江馆长一行到南溟书院,对《重兴南溟书院碑记》拓印并辩字断句。承蒙江馆长厚爱,给我寄来碑记文本,使解读成为可能,在此深表感谢。《重兴南溟书院碑记》的价值在于为后人保留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得以窥视书院教学与管理细节,有了重构历史场景的依据,也使得地方史研究更为具体而鲜活。
注释:
(1)(2)(4)《拟续捐南溟书院膏火记》,陈立群《历代石刻》第83页
(3)民国稿本《东山县志》,第103页。2018年版。
20220209
附录:漳州政协文史馆《重兴南溟书院碑记》
古嵝山南溟书院,乘载为明嘉靖巡海道蔡公潮创建。国朝康熙三十五年,漳浦令陈公汝咸重修,立义学,有碑记。乾隆元年毁于风。时铜山已隶诏安,诏令苏公石麟、参将任公文龙与邦人士又鸠资寔治之。
院旧为紫阳朱文公祠,有祀典。其以明少詹事黄公道周配,则起于陈公立义学也。岁庚辰(1880),余檄诏安,邑人士言南溟,有以规复之。
既而来议铜山修城事,登临展望,见厅事三楹,房舍东西,辟六楹,规模不宏,足供讲肄。门外则海□□溟,浩渺天际,有文澜学海之巨观。其迎门远立,矗若文峰者,为苏尖峰。其沙碛自南右旋,遶城而东,直接□海,圆如碧环者,□□□□外狭而宽,其中足以束缚波涛,吞吐潮汐。士人为予言:“天池即铜所谓南溟池,铜山八景之一。南溟之义,非以此焉?噫!□古文□□□江山之助,故讲堂、学舍尤于其地之胜者营之。”观于此,益信铜山自书院建兴以来,人文蔚起,至少詹事黄公而文章气节屹然,一代之为有由矣。
顾是院,衡宇犹存,考校已废,并无官设掌教、月课、膏火之事。陈公碑记,亦仅以□(修)葺书院,修明祀典,复立义学,延师以教其乡之子弟为言。然则院于崇祀先贤外,仅为铜之社学,及岁时以文会友之所,无疑有书院之名而无其实。其实之本无,或废于何时,姑弗深考。而胜地百载,斯文在兹,要皆为官斯土者,所当急起而振兴之也。
夫河流汤汤,源于滥觞;千仞之台,基土一篑。诚□□□资斧,立规抚,进诸生,而讲于其堂,游于其宇。虽草创之始,具体而微,而数百年未没就湮之绪,扵焉一新。又安知后之来者不□□□长增高,使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耶。爰以城工所余,又倡捐于乡之有力而城捐未及者,得若干金,置产作业,为膏火束修之□(费)。望□定考课章程,上其事于大府而行之。
是役也,协同捐创、厘定章程者,为江右罗大令金诰、江左唐大令曾颐。随同劝捐置产,经理巨细者,为绅士孙孝廉汝翼、马孝廉兆麟、沙广文中金、职员高正扬、生员陈大章、翁文澜。事成,诸君子告余曰:“此事沿旧名,启新政,因仿也。与创始同于缘起,本末不可无言以纪之。”爰志数语,勒之石,以告来者。
一、南溟书院创于前明,至康熙间改立义学,未几而义学亦废。兹仍旧名,而规复之。筹捐书院经费一千余两,兴办一切应有之事。书院□□□□,余地再设义学。其义学应再筹欵另设。
一、南溟书院奉祀紫阳朱文公,从祀有明石斋黄先生。旧设春、秋二祭,其祭费向有领款,今应悉如旧制。
一、□□使公款购置店屋,存放典当,收其租利以备,按月支用。凡购置一产,存放一款,必须在地官绅公同酌定,并将凭契抄录,呈县立□□中□,以此□校亦如之。其存放典当,更须取具连环保结附卷。
一、□□生□应先考□,甄别录取。文理清通者,送入书院肄业考课。其甄别未取,仍来考试者,谓之投考。投考生童照章,须官课三次考,列十名前,方准入院肄业,一律给发膏火。
一、书院甄别□□□□,监场就近□考,由(监)场点名出题定案。其师课,由山长点名出题定案。如监场有紧要公事,不给甄别,月课□□□试后,将试卷包封,送县讯阅。由县发章。其寻常官师月课,所取十名前,应由院董于年底造册,送由场官,移县存案。
一、□□请山长,岁奉修脯□兑□五十员,每年由县备阅延聘。草创之始,经费支绌,奉修过微。一俟宽裕,无论就地外请,均须议□□□。
一、□□年考课八个月,官师各八课,共十六课。每月两课,以月之初二日为官课,十六日为师课。官非实有紧要公事,不能改期。□□□□□士子不齐停课,后补。士子无故三课不到,除名。课文雷同,附三等末。雷同在三次以外,亦除名。
一、生监分超等、特等、一等,为三等。童生分上取、中取、次取,为三等。其膏火,生监第一名六百,二、三名各四百,四、五名各三百,六名□□□(至十名)各二百,十一名至二十名各一百。童生第一名五百,二、三名各三百,四名至十名各二百,十一至二十名各一百。随课□□官师而课,一律计每月膏火钱一十五千文,由院董先期送归,代考官给发。
一、官课由县场两官,照生童膏火,每课七千五百文之数,轮流捐给奖赏,随同膏火给发。其所奖但在十名以内,十名以外不奖。
一、各生童课卷先由院书置办,照丹诏书院章程,每名令纳卷价二十文。卷价所余存为该书备卷,给票及年终造册纸笔之费。
一、课卷盖用代考官印信。其生童承领膏火、奖赏,应刊刷卷票,盖用印信,给本生童受执,以凭给领。每领一次,填注一笔,以免淆混。
一、每逢一年之第一课,敬备香纸(楮),齐诣本院先贤神位前,代考官(与)山长各行礼毕。代考官率同各生童向山长行礼,谓之开祭。是日□□考官敬讌山长,由院董备银四元,送由代考官办理。
一、议书院产业进出银钱收支,及巨细事务,议由在籍绅士派定四人轮值经理。一年两人,谓之院董,所有产业契据及房租当息,各招归其收执。其出入银钱,须登记详细,于每年腊月造册,送由场官移县备查。交替亦如之。董事不给薪水。
一、院书派场书兼充,其纸张册费,在于卷价盈余内提给,毋庸另发工食。寻常各事,另派院丁一名,每月给工食一千文。
一、议创捐书院经费之官绅士庶花名及所捐各数,须分别勒石以彰善举。其记述碑记及条列章程,亦刻勒于后。
一、创始之时,经费不敷,规模略具,如院舍大小,仅止六间;山长岁奉不及百千;士子膏火每课不过七千左右。具体而□,各□□□□□所愿接踵而至者,力思有以张大之。庶几萌芽生发,月异而岁不同,而有以收栽培寒士之实效焉。
重兴南溟书院创捐官绅花名
诏安县雷捐银二百両孙有全 陈大章 高正扬 何碧 何天球 何诗 义济堂 ……両 翁永清捐银肆拾両 陈纯熙 林维椿 以上各捐银叁拾肆両 沙本菴 东兴当 以上…… 林汤铭捐银贰拾両 黄养捐银拾捌両 陈化南 陈藏修 以上各捐银拾伍両 陈之……両 ……陈学初 蔡廷猷 以上各捐银拾贰両 黄绿波 黄文彬合捐银拾玖両 黄添翁……各捐银拾柒両 金诚兴 朱兴发 林源合 谢兴隆 以上各捐银伍両 陈义和 林生 以上各捐银□□両 孙体南 李应盛 …… 蔡雨霖 黄远照 陈联顺 张徒璧 陈镇安 刘和发 以上各捐银叁両 以上各户共捐银壹千零叁拾肆両
续捐花名
徐则荣捐银拾両育婴堂拨捐沈□圭罚欵银拾肆両
光绪七年(1881)季春谷旦补用府本任云霄抚民分府摄理诏安县事雷其达撰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