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绮诗凭借《无声告白》成为了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除了诸多光环,吸引人的还有她的华裔身份,她的作品恰好也和华裔的经历相关。
虽然故事发生在遥远的美国,但《无声告白》讲的是一个很典型的中国家庭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被父母的梦想压的喘不过气来的高中女生莉迪亚。
莉迪亚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父母的掌上明珠,但在故事开篇,她就死了,沉进了一面湖中,被不知明的动物吃掉了半张脸,在湖底等待警察把她捞上来。
有死亡就要寻找死因。怎么死的?为什么会死?是被人处心积虑杀害了?是绑架撕票、谋杀,还是自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预设答案。母亲玛丽琳坚决不相信女儿会自己深夜出门,一定是有人诱拐了她。哥哥内斯知道妹妹一整个夏天都和花花公子杰克在一起,杰克一定跟妹妹的死脱不了干系。而家中的隐形人,常常被父母忽视的小妹汉娜是唯一知道些因由的人。
汉娜知道,他们家是围绕莉迪亚运转的,父母的爱和目光都投注在了姐姐的身上。汉娜从小就学会了隐藏自己,躲在家中的角落不被父母发现,好维持整个家庭脆弱的平衡。
她还知道被宠爱包围的姐姐并不享受这份特殊待遇,甚至觉得非常痛苦。父母带着钳制的爱,是莉迪亚最后走向死亡的重要推手。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呢?如同任何事一样,根源在父母。……因为她的母亲最希望与众不同,她父亲却最想要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莉迪亚的父母都非常与众不同,她的父亲詹姆斯虽然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美国,但因为他的亚洲人血统,一直被当做异类,养成了他自卑而敏感的性格。
詹姆斯想彻底的融入到那个白人世界中,他勤奋的学习,一路上到哈佛大学,研究最具美国特色的牛仔文化,成为大学里的美国历史系教授。
一切努力都没用,在别人看来,他依然像个外人,甚至时常被误认为是外国人。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是个从小志向远大的白人女孩,她年轻时美国还是个男女不平等的国家,对女性限制很多,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家料理家务、抚养孩子。
偏偏玛丽琳厌恶那种一眼能看到头的主妇生活,她渴望成为一名医生,穿上白大褂,带着听诊器在各个病房中穿梭。
她是个出类拔萃的另类女孩,小学时,她想跟着男生上手工课,拒绝上家政课;到了大学,她在全是男生的化学实验室捣弄各种试液,轻松将试管扭曲成她想要的形状。
如果没有遇到詹姆斯,玛丽琳或许能实现她的理想。可惜的是,她不得不为了家庭放弃理想。
詹姆斯强烈的渴望融入人群,而玛丽琳则急切的盼望与众不同。为什么?因为各自的性格吗?不止是,更因为他们两人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
詹姆斯和玛丽琳,一个是悲伤的异类,一个是骄傲的另类。被归为异类还是另类,没有明确的标准,或者说这个标准也是在变化当中的。
曾经,人们觉得同性恋、变性人是异类,但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人认识到,其实他们跟我们一样,只是有些另类罢了。
在集体中,人们对待另类要温和很多,甚至还觉得很可爱,而对异类,就没有那么友好了,异类会受到排挤,会被冷眼相待,会遭到嘲弄和取笑。
当玛丽琳跟詹姆斯讲述自己在实验室的尴尬遭遇时,她离詹姆斯近了一点,不同的是,詹姆斯体会这种难堪的机会要比她多得多。
为人父母,总有这样的想法:我不希望自己的悲剧在儿女身上重演。詹姆斯和玛丽琳也是如此,詹姆斯不想他的孩子继续被当作异类,而玛丽琳希望女儿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出众的女性,逃离庸常的生活。
他们的期望都压在了莉迪亚的身上,于是莉迪亚放弃自我,全身心的为了父母的期望而活,她办不到,只好用谎言来支撑,表演让父母开心的幻想。
莉迪亚对着无声的话筒说话,好让父亲以为她有很多的朋友,她接受母亲一个又一个指示,装作对物理感兴趣,喜欢看科学书籍,热爱研究人体结构……
这些细节写出了一个极度压抑自我的女孩,我们都知道她就要崩溃了。可惜的是,关于莉迪亚死去的揭秘有些牵强,作者先画好了终点,为了从起点顺利走到终点,让小说少了几分灵性的魅力。
在这本书的简介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但是书里面,大部分人都没能做自己,玛丽琳不能,詹姆斯不能,汉娜不能,杰克不能,莉迪亚更不能,他们都在环境的影响下,退缩到了安全舒适的范围内。这句话更像是献给哥哥内斯的,只有他,在做自己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