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坚定地做自己,而不是做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坚定地做自己,而不是做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作者: 启元读书会 | 来源:发表于2019-08-26 18:21 被阅读0次

    文章摘自《你生命中的大事》;图片来源于网络

    1

    《薄伽梵歌》里,武士阿朱那威风凛凛,斗志昂扬,信心百倍地正准备打一场胜仗。

    然而,当他看见自己的亲人们正在敌方的阵营中,与自己对阵时,他的内心顿时陷入了矛盾和纠结之中,他左右为难,不知如何行动。刚才的斗志瞬间消失了,刚才必胜的信心化为泡影,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矛盾、纠结和痛苦。

    一方面阿朱那渴望胜利,并且会不遗余力,另一方面这样去做的时候又会威胁到亲人们的生命。这就相当于一边是自己的左手,一边是自己的右手,究竟应该砍掉哪一只手呢?

    “我不知道,哪种结果更令人难受,”阿朱那对车夫克利须那说,“是他们杀死我们更可怕,还是我们杀死他们更可怕?”

    阿朱那感觉到了这种本能的冲突,他说

    我的四肢沉重

    我的嘴唇干燥

    我的身体发抖

    周身毛发竖立起来

    一股分裂的力量窜过体内

    它滑过我的手,在我的肌肤燃烧

    我站不直,被它彻底降服

    我的思想一片混沌

    很多人都说,不知足会毁掉一个人。如果自己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遵循被安排的人生,按部就班地生活,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纠结和痛苦了。

    然而,阿朱那的痛苦不是由渴望和贪念产生的,而是由于内心的分裂和怀疑。他没有“被吓倒”,而是被自己内心的纠结撕裂,被内心的分裂直接击倒,躺在战车上动弹不得。

    纠结,是人生普遍面临的问题。

    纠结,是一种同时触及两种艰难选择时被卡住的状态。

    纠结,最主要的表现是迟疑、举棋不定和麻痹,常常会让人失去行动的能力。

    很多人终生都在这个泥潭中举步维艰。他们行至各种交叉路口,两只脚各踏入一个不同的方向,却发现自己左右为难,不知道究竟应该走向何方。他们就这样在纠结中疑虑,在疑虑中徘徊,在徘徊中停滞不前……最后,他们在交叉路口中央放了把躺椅,枯坐其中,开始变得麻木起来,彻底忘了原来自己还身处交叉路口,完全忘了还要作出选择,还要继续前行。

    其实,“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选择。不选择就是一种选择。但是,“我们的存在,没有一刻是无所作为的”。不选择根本无法逃避问题,只会恶化问题。因为不选择会催生迷惑、麻木及无序等行为。尤其重要的是,如果你用不选择来逃避问题,不仅自己会成为问题,还会导致一系列更大的问题。

    2

    马夫克利须那坐在年轻的武士旁边,一度静默无语。最后,他终于开口:“阿朱那,你之所以纠结,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是因为你还不了解你生命中的大事。”

    “什么?生命中的大事?”阿朱那有些惊讶,“我觉得此时此刻打不打这场仗,才是我生命中的大事,难道我的生命中还有别的大事吗?”

    “阿朱那,同一个角度的问题无法从同一个角度来解决,只能从高于它的角度解决。打不打这场仗,这是一个微观的问题,从微观的角度,你无法解决微观的问题。要解决微观的问题,你就必须从宏观的角度。这个宏观的角度就是你生命中的大事。如果你明白了生命中的大事,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以及自己肩负的使命,你就不会在人生的岔路口犹豫、纠结,而是会直奔主题。”

    看着阿朱那疑惑不解,克利须那从泥土中捡起一粒一端毛茸茸、一端光溜溜的橡树种子,对阿朱那说:“你知道这粒种子生命中的大事吗?”

    看着那粒有些丑陋的种子,阿朱那不耐烦地说:“它有什么大事,它很可能会被松鼠吃掉!”

    “不错,它可能被松鼠吃掉,还可能在风吹日晒中腐烂……这些都是它外在的可能性,但是,它还有一种内在可能性,就是破土而出,经受痛苦和磨难,长出幼苗,最后成长为一株枝繁叶茂的橡树,屹立在天地之间。这就是它生命中的大事!”

    克利须那望了望辽阔原野上那一株株高大挺拔的橡树,接着说道:“对于橡树种子来说,成为参天大树就是它生命中的大事,这意味着它将自己内在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同样,每个生命的灵魂中也蕴藏着一种内在可能性,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实现这种可能性,完全彻底地呈现自己,就是他生命中的大事,也是他来到这个世上唯一的目的和肩负的使命。”

    “如何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内在可能性?如何知道自己肩负着什么样的使命呢?”阿朱那急切地问道。

    3

    “阿朱那,你是否听说过佛教经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克利须那回答道。

    “知道,但是我不太确定初心指的是什么?”阿朱那明显被克利须那的话吸引住了。

    “初心,就是你最初的本心,它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它就像一粒种子一直深埋在你的内心,本身就具有生长的意愿,本身就具有开花结果的诉求。如果你能不忘初心,细心浇灌,用心培育,让初心的种子生根发芽,你就能完成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这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你说的这些太玄妙、太晦涩了,你能不能把初心说得再具体一些呢?”阿朱那说。

    “好吧,你听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秉性,这种秉性是天生的,是上天赋予的,我们称之为天赋。所谓初心,就是你渴望施展天赋的那种最原始的意愿,这种意愿常常会在心中召唤你。按照这种意愿成长,你就能实现自己内在的可能性,不枉此生。实际上,每个人都必须按照初心的召唤,努力呈现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圆满。如果你的初心召唤你成为橡树,就不要试图让自己结出苹果。”克利须那说。

    来到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肩负使命,这个使命就是成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别人。你不可能变成任意一个你想成为的人,你只能成为真正的自己。

    现在到处都充斥着这么一种自大的观念,那就是,你可以变成任意一个你想成为的人。多少次,我们反复听到这么一句话:“一旦下定决心,你就能做成任何事。”对此,克利须那反驳说:“这样说并不确切。是的,每个人的内在可能性都比想象中的要精彩。但是,这些‘可能性’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如此深受个人自我意识的控制。实际上,只有全力以赴听从初心的指引,发现自己的天赋,寻找到自己的使命,你才有可能过上充实的一生,才能实现那些难以言说的、独特的内在可能性。”

    所以,每个人都肩负使命以成为某个特定的个体,但是,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要想践行这一使命,我们只能成为特定的某一个人,而不是几个人。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

    4

    每一个人都具备一些天赋,没有必要去解释它们从何而来。它们的来源与生活中其他的任何事情一样神秘。但是,它们确实存在——并且,从小就非常容易识别。

    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几乎知道我们的初心。之所以说“几乎知道”,是因为我们仅仅知道它充满力量——孩子们总是很神奇地知道这种事情。虽然孩子们不能理解“初心”和“天赋”的含义,但是他们却能感觉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那种精神振奋的状态。这是一种自心底感觉到的因着迷而产生的激情,因激情而产生的愉悦能量。

    但是,这种积极的感知,这种与天赋内核之间充满能量的感应,是一株温柔的植物,与任何无处扎根的幼芽一样脆弱,很容易被别人干扰,或者被自己干扰,抑或被各种各样的力量所破坏。

    每一个生命都具有独特的品质。如今,科学家也会告诉我们,每一个大脑都像一枚指纹,是完全独一无二的。所以,每根神经系统也都拥有自身独特的复杂性质,每一个人的思维、身体、精神都是如此。我们也可以说,每个人的天赋都是一枚独一无二的指纹,是每一个灵魂的内在精细蓝图。

    不过,伴随着长大成人,我们对内在天赋的认识,就像一盏接触不良的灯,时断时续,忽明忽暗,昏昏沉沉,从而导致自己迷迷瞪瞪走上了一条背离天赋的道路。这种情形就像一粒橡树种子试图拼命长出苹果一样,是违背天性的,是荒唐的,是扭曲的。

    初心是一种意愿,更是一种召唤。它强烈地渴望自己能够施展天赋,它殷切地召唤你去完成上天交给你的使命。它会不失时机地出现在每一个岔路口。

    试想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犹豫徘徊、举棋不定时,多么希望获得指引,抑或在漆黑的夜晚,我们辨不清方向时,多么希望有一盏指路的明灯。那么,这盏灯在哪里呢?它不在别处,就在你的心中。你的初心即是你人生道路上的明灯,如果你能让初心的灯长明不灭,它就能让你看清自己的天赋,照亮你人生的路。

    如果一粒橡树的种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生长,将自己的内核全部呈现出来,最终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如果一个人遵循初心的指引,把自己的天赋全部呈现出来,最后就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成就自己的辉煌。

    不过,人毕竟与橡树不同,橡树不会纠结,不会怀疑,不会左右为难,不会羡慕其他的树林,不会放弃自己的本性,只要条件合适,它就会不遗余力地生长,直到把自己的全部可能性彻底呈现出来。但人却不同,人常常会站在这山望着那山高,在羡慕和攀比中,不惜放弃自己的天赋,一心想要成为别人,这样一来,他们便会在纠结中徘徊,在分裂中煎熬,在痛苦中举棋不定,不知道何去何从,从而抵消了内部成长的力量。

    5

    试图成为别人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度危险。这种极度危险的精神状态,就是内心的分裂和纠结:一方面你的“初心”和“天赋”促使你去做自己;另一方面你又背离自己,妄图成为别人。于是在纠结中,你分明听见心被“咔咔”撕裂了、破碎了、分裂了,陷入了无边的苦海。佛陀说,痛苦的心是分裂的心,分裂的心犹如断裂的车轴,失去了前行的可能。

    “分裂”是神经症的本质,它会彻底摧毁一个人。也就是说,如果你忘记初心,不能让初心的种子生长,那么你的内心就会成为一个分裂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中,首先遭到摧毁的正是你自己。

    那么,究竟,它将摧毁你什么?

    首先,你的精力会被摧毁,你的眼神不再熠熠生辉;其次,你的信仰会被摧毁;随后是你的希望,紧接着,便是你的生活。

    当一个人背离初心、压抑了自己的天赋之后,也许在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多少感觉,但是随着岁月的增加,随着自我认识水平的提升,他会逐渐发现自己正行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有可能他终于意识到,他确实对某种事情有天赋、充满激情,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去追寻这种天赋,这可能使他陷入抑郁。抑郁,不过是背离初心,对天赋压抑得太厉害,不过是在不属于自己的道路上走得太久。

    也许,实现自己不一定能让你成为富翁,或者获得权势,却可以让你充实幸福地过一生,完成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

    长期以来,人们对“充实”和“幸福”存有误解,认为“充实”,就是拥有财富、权势、名望及地位。认为“幸福”就是不需要出去工作与打拼,过得舒适安逸。人们为充实和幸福的生活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不用工作,不用拼搏,身边站着无数保镖,自己畅游在私人泳池内,偶尔抬头仰望蓝天。

    然而,《薄伽梵歌》中的教义指出了一个更有趣的真理:全神贯注地从事某项内心有归属感的事情时才最幸福、最充实。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不忘初心会让我们跟随天赋;天赋则能促使我们精通一些事情,并在这些领域练就出过硬的本领。在这些领域,你总是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创造性地完成事情。这一过程就像一粒花种盛开出一朵美丽的鲜花,会让你感到愉悦、幸福、充实和自由。与此同时,这些毫不费力的时刻是如此神圣,以至于能够更深地将你引领至人生使命的各种可能性当中去。大多数人会意识到,其实,我们感觉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候,是在自己创造价值的时候,是在充分践行自身使命的时候,是在我们迎接挑战并成功付出努力的时候。

    “幸福”并不取决于物质的多少,而取决于你是不是没忘初心,按照天赋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完成了使命。

    对于忘记初心、背离天赋的人来说,即使他们获得了再多的财富和名誉,其内心也是空虚的、分裂的、抑郁的、痛苦的。毕竟他们远离了真实的自我,呈现出来的是“虚假的自我”。

    在崇尚财富和权势以获得安全感的社会,实现天赋无异于离经叛道,充满了风险。没有别的办法,一定程度上讲,听从初心和召唤,踏上使命的旅程,势必意味着像从黑夜里纵身跳崖一样。

    6

    不忘初心,慢慢地,属于你的道路就会变得清晰。

    初心不仅仅是一盏灯,能照亮你人生的路,而且还能给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女科学家古道尔为了研究猩猩,深入非洲丛林长达26年,在她几十年与猩猩相伴的人生中,除了她的父母,并没有多少人给她带来过支持。大多数人其实觉得她的选择很怪异。

    根据她的自传,她一直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所以始终充满了激情。在这一过程中,她不仅克服了重重困难,也渐渐看清了自身的使命:“这是属于我的地方,这是我来到人世间的目的。”

    她说:“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为世界带来点滴的改变,而要认识到自己的任务,就必须坚持做你想做的事情。”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会为之着迷、充满激情、浑身有使不完的精力。古道尔在回忆中写道,在她听从初心的召唤,按照天赋行动的时候,愈发感觉到,她不是自己行动的执行者,仅仅是遵从上天的指引行事罢了:“我想,这是因为我总是能够获得精神力量,那种力量一直存在,只要我们伸手就够到了,它能为我们提供力量和勇气。”

    很多人听到“跟随初心”时,总以为这意味着创造全新的生活,意味着辞掉保险的工作搬到巴黎画画,意味着辞掉护士的工作去独自环游世界。不是这样的,事实上,绝大多数已经准备好了,非常接近自己的初心。真的!非常接近,半臂之遥而已。既然很接近,那为什么没有达到呢,问题在哪里?

    7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是世界文学和思想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然而,梭罗曾经也是一个内心分裂的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纠结过、徘徊过。

    开始在家乡时,梭罗已经小有名气,他的文章流淌着真情实感,虽然稚嫩,却充满了活力。但是,对于这些朴实无华的东西,梭罗并不满意,他想让自己的文字变得华丽起来。

    于是26岁的梭罗启程前往纽约。他此行的目的,是想迎合更多人的口味,获得更大的成功。

    在纽约,梭罗经历了惨败。纽约文坛并不认可这位作家,众人觉得他文风粗鄙,毫不出色。尽管他一心想要在富有影响的刊物上露露脸,发表一些文章,但最终连豆腐块一样大小的书评都未曾发表。

    他没有被纽约接纳,反而遭受到了嘲笑和排斥,有人描述他:“长得丑如罪恶,长鼻子,怪嘴巴,再配以他那毫无教养、粗野的态度,倒是衬了他那副长相。”

    ……

    最终,在纽约呆了一年多后,这位不开心的——纠结的、挣扎的、被撕裂的作家——不得不灰溜溜地回家。他回到了自己的林间小道上。

    在纽约的失败成为了梭罗的终生教训:一粒橡树的种子就应该老老实实地做橡树,而不妄想结出苹果,同样,人应该做自己,作自己热爱的事,遵循内心的节拍。背离天赋,注定会遭到失败。

    当然,很多时候,失败,是所有伟大故事的一个构成因素。失败总是伴随人们的一生。我们应该把失败当成一种尝试,而不是事情的结尾。我们要尝试不同版本的自己,才能了解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这种尝试就好像试穿衣服,看它们是否合身,答案可能是:是的,这感觉不错。或者:天哪,这不合适。

    梭罗的失败对我们尤其具有指示意义。因为,他的这一经历源自于对天赋的误读。而这又是大多数人都会在生命的某个阶段犯下的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就是妄想成为大人物,妄想抛弃自己的天赋,试图去做一个比自己了不起的人物。

    这是对生命本性的一个迷惑。

    显然,以前,在梭罗的心中,自己就像一株小草的种子一样,有些丑陋,有些干瘪,甚至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他讨厌这粒种子,不想成为小草,极力想抛弃它,也许在他的心目中,他希望成为一棵苹果树,结出红彤彤的苹果。但经历惨败之后,他终于幡然醒悟!

    如果自己的初心是一株小草的种子,就不要在乎别人说你卑微,也不要妄想成为一棵大树,即使别人排斥你,你也要坚持生长,坚持做自己;即使别人打击你,你也不要改变自己的初心。

    “仰天大笑出门去”,狂妄地认为自己可以抛弃自己的初心和天赋,成为任意一个想要成为的人,那是何等的荒唐呀!

    “在真正的自我面前,要懂得谦卑。”回到家乡后,梭罗写下这么一句话。

    接下来,他将“怀着谦卑的心,做回真实的自我。”

    当然,梭罗深知做自己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很可能遭到别人的误解,很可能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纳,但是,这是他生命的渴望,就像那些独自在瓦尔登湖边盛开的花朵一样,它们的盛开不是为了迎合,它们的凋零也不是为了屈服,而是源自生命内部的需求。如果满足了这种需求,即使独居于此,内心也会感到充实和幸福。如果没满足这种需求,即使名满天下,也会感到抑郁和孤独。

    于是,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小林里开始搭建他的小木屋。此时,他已经脚踏实地扎根这片土地上。与在纽约不同,如今梭罗意识到,一个作家的旅程,不是去一趟纽约,而是寻找内在初心的种子,做真正的自己。他决定不再理会那些反对的声音,不再理会迎面而来的奚落和嘲笑。

    伴随着梭罗的醒悟,他内在初心的种子开始迅速发芽。在纽约做别人时,他的才思如同断流的河床一样干涸枯竭了。做回自己之后,他的写作力量如汩汩泉水,奔流而出。

    8

    回到瓦尔登湖的第三天,梭罗就写出了那篇关于“自我解放”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探索了令人振奋的个人自由理念,他说真正的自由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去成长,而是去做真实的自己。最彻底的解脱,是内心的回归。人只有按照初心的种子勇敢地去生长,不在乎别人的议论,不在乎世俗的观念,才能获得真正的充实的幸福。

    当梭罗做别人时,他神思游离,远离了这个世界。但是,当梭罗做回自己,他感觉到与世界接轨了,他清楚地看到他的个人自由与世界自由之间的关系。梭罗发现,个人与世界、特殊性与普遍性、小我与大众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他兴奋地在日记中写道:“完整性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人类的共性在每个人身上,都会通过其特殊个性表现出来。”

    一个人如果能够不遗余力地让初心的种子开花结果,他也就建立起了与整个人类的联系,完成了自己生命中的大事。如此一来,他的人生就拥有了永恒的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粒初心的种子,每个人都应该让这粒种子开花结果。但是,正如梭罗本人一样,很多时候,人们不是过高估计这粒种子的潜力,觉得它可以成长为任意一种植物,就是觉得这粒种子渺小卑微,丑陋无比。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会陷入孪生的两种痛苦:自大和自卑。一方面,我们总是悄悄梦想着出名,熠熠生辉,能因某项伟大成就而为世人所熟知。另一方面,我们担心,我们微不足道的生命——看似确实微不足道——将永远不会成什么气候。所以,结果就是:一边是自大的“魔鬼”,一边是自卑的“深渊”。

    正如犹太谚语说的那样,每个人的裤袋里都揣着两张纸条:一张写着“我很伟大”,一张写着“我很渺小”。而我们自己则像一个钟摆,一刻不停地摇摆在这两个极端。

    真实的情况是,我们既不伟大,也不渺小,生命有自己的尺度,这个尺度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小。如果你能把握住这个尺度,安心地做自己,你的生命总有一天会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所以,哪怕自己是一株卑微的小草,你也要怀着谦卑的心去接受,并安心地做自己。《道德经》中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如果你去过茫茫草原,一定能领悟到这句话的真谛。你看,那些卑微的小草,他们就在那里,安心地做着自己,不遗余力地生长。它们没有不切实际的妄想,没有羡慕嫉妒和怨恨,而是默默地以自己的方式拓展着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唏嘘不已,自己挣扎了很多年,却没有任何收获,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到头来也只是别人眼中的普通人。

    实际上,这种心理和梭罗当初的心理一样,都没有怀着谦卑的心对待真正的自己。在纽约时,梭罗想摒弃真正的自己,成就妄想中的伟大。恰恰是这种心理形成一道屏障,阻碍了他通往自身真正的伟大。

    后来,在瓦尔登湖边,梭罗感慨道,所谓“大”与“小”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安心做“小”,你就能成其“大”;妄想做“大”,反而会变“小”。

    梭罗说:“我在湖边漫步,却已走遍天下。”

    微信公众号:启元读书会

    灵性实修平台

    自由 完美 一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坚定地做自己,而不是做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id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