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随着《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共读的进行,不断有小伙伴加入进来。也因为疫情的反复,很多公益组织的伙伴参加了抗疫志愿活动,暂时没有时间参加共读。来来去去,时间一晃就到了4月下旬,我们的共读已坚持进行了6次。内容上,虽然第1章还没有读完,但每次1个半小时的时间都是满当当的,有时候还会有超时,1小节内容值得大家讨论上大半天。值得欣喜的是,共读这件事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在组织了,小喆、斯媛、Winnie和晓丹正在进入角色,从主持、记录到共读设计、资料“建档”,是一个正规部队在联合作战的感觉。微信读书里的一句话,一起共勉:前路虽长,尤可期许,感谢各位共读伙伴的贡献和分享。
今天分享的是4月14日的内容:“第一章 首先确立使命:领导者角色”中的“创新战略”,它前面的内容是“奉献精神”(确立具体的行动目标、成功使命三要素)、“领导工作充满艰险”(成功问题、艰难抉择),它后面的内容是昨天4月21日共读的“如何选拔领导者”。这些内容会根据共读的成果思考整理后进行分享。大家可以看到,全书的内容可以按照顺序阅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阅读。德鲁克在书中一开始从确立使命谈起,从领导者的角色谈起,也印证了使命的确立对于非营利组织的重要性,非营利组织里的管理者也应具备更强的领导力。这里我之所以说的是“管理者”,是因为在非营利组织中,激发内在驱动,让每个小伙伴都成为“领导者”,提高领导力是组织生存的必然,也是一部分小伙伴愿意加入的原因之一。下面的内容掺杂了自己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欢迎一起来探讨。
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创新战略
接下来你就需要一个创新的战略:把创新服务导入市场的方式。成功的创新意味着找到了机会目标,但还需要有这样一个人:一个容易被各方接受、欢迎新生事物并希望成功的人。与此同时,该人在组织内有崇高的声誉、强大的影响力。这样的话,如果他觉得新机会值得一搏,组织内其余的人就会说,那一定是件值得一做的事情。——《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在一些组织中,人们把领导看作是英雄,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总希望领导可以出面摆平,自己只要追随着干就好,这样的话自己承担的责任也小。有趣的是,一些领导也十分享受这种感觉,觉得自己就是组织的救世主,能力大无边。但是这样的组织中,很难发生创新,就像有一部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一样,主人公被蒙蔽的头脑和情绪驱使着。这时候的决策很难再有突破了。在“艰难抉择”中,德鲁克就谈到,因为非营利的特点,组织更需要把资源投入到合理的地方,这时候创新就开始了。所以在上面的拆页里,我们看到领导者的角色里,能接受新事物并期待成功的特质被放在了前面,甚至高于领导者本身的影响力。领导者需要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机会,不断进行调适,从而塑造自己的影响力。换言之,领导者如果过于看重自己的影响力,就会妨碍组织的创新。
像丘吉尔这样的旷世奇才可能是非常稀缺的,但幸运的是,另一类人才则十分普遍。他们是这样一些人:如果形势需要,就会说,这件事虽不在我的工作职责范围之内,也不是我想做的,但这是工作所需,于是卷起袖子投入工作。——《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在非营利组织中,我们倡导“人人都是领导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贡献收获内心的喜悦,从而产生创新的源泉。有这么一个故事,国王有五个儿子,但只有一个可以继承王位。于是国王培养品质善良的儿子成为了教育家,让喜欢音乐的儿子当上了作曲家,而让一个有残疾的儿子当上了贵族,一个能言善辩的儿子成为了外交家,一个稳重大度的儿子成为了国王。如果运用比较优势看待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机会和平台。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我们会发现组织的价值观不但是我们取舍行动的标准,也可以表述为创造组织价值的观念。各地的拆书家在践行拆书帮的价值观:陪伴赋能、拆为己用、反求诸己、持续精进、共同成长的时候,就在创造和扩大拆书帮的价值:让我们身边的人都变得好一点。
一家大型的农村电力合作组织,成立于 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美国农场还没有电力供应,而现在谁都能够得到电力供应。因此问题就产生了:现在该怎么办?董事会和组织成员都强烈倾向于把组织出售给最近的一家大型电力公司。新任主管就职后,在了解了一下情况后认为:“是的,作为电力合作组织,我们已完成了使命,但作为社区发展组织,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十分严峻的农业危机(当时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需要有人来向农场成员提供和推广各种基本的社会服务,而这只能通过渠道网络系统来进行。”这位主管改变了一切。因为他所采取的行动使人看到了希望和机会,这是卓有成效的危机领导能力。——《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在使命驱使下的战略目标是可以不断调整的,决不能一成不变。组织应该乐于尝试新事物,在现有业务的要素中尝试新的组合,不能等危机来临时再采取行动,所以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创新。在组织停滞不前的时候,领导者应该认识到可以通过阐述使命来进行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当组织的使命完成后,可以做“有计划的放弃”,而不是让使命发生"突变"。拆页里的案例也给了我们一个思路,在变化的环境中,识别隐藏在危机背后的机会,把这种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服务,然后投入市场进行检验。需要澄清的是,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们渴望的是“成就”还是“成功”?就像上面的例子中,原本出售公司后可能就会获得一大批资金收入或者诱人的职位,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创新,来进一步解决现实存在的危机,是不是更具有人生意义呢?所以获得成功并不一定会有成就感,成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人的价值的实现。就像“三个石匠”的故事中,那个认为自己在建造庙堂,建立城邦的石匠每天都在开心的工作,人生充满了成就感,
今天的内容也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欢迎在留言区反馈。
在你所在的组织中,有没有一些问题会隐含着创新的机会?举个例子吧。
请不要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任何新生事物都需要那些真正相信它的人通过艰苦的工作去切实推行,而这样的人才可不是能够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彼得.德鲁克
明天是世界阅读日。“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下次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