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谈一下我的上家公司,曾经为之奋斗6年,这家公司发展的20多年,也是小企业改革开放沉浮之路,有辉煌也有衰落,大厦已倾,不免唏嘘。
公司发展史
形成&源远流长
上家公司是国内知名屠宰企业,现在全国有八个生产基地。公司起源于1992年的一家县级国营屠宰厂,多年经营不善,已濒临倒闭;老板原是屠宰厂的会计,由于事事争先的干劲,和看到屠宰业发展的前景,与几名厂里的员工把厂子盘下来。
成长&虎踞龙盘
老板在带领公司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带头作用;随着市场的开拓,业绩在2000年前后实现成几倍的增长;模式也不断迭代,从产品导向型不断前进,过度到市场导向,也做了很多降本增效的工作;例如原料端放弃生猪养殖,以收购-屠宰-销售为主线,抵御市场价格风险;运营端建立多基地,增加产品辐射范围;销售端建立全国专卖店和自营店体系,输出标准和产品。
成熟&风风火火
在2006年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当时红极一时的国内概念股,同时也是屠宰业在美国上市第一股;但是仅两年,公司选择了退市,开始回购股票,将公司私有化。据说公司这波操作赚的金钱满钵;
老板顺势在全国开了八个基地;分布从南到北,一时风光无二。
衰退&时过境迁
进入21世纪10年代,生鲜产品受制于冷链物流运输,国内缺乏冷链物流标准化、专业化服务。公司又从企业物流孵化出冷链物流企业;而公司主体上升为控股公司,下辖两个业态;在2014年底,互联网的兴起,特别是生鲜互联网当时在全国也是一片空白,老板看到互联网庞大的客户订单处理能力以及融资能力,开始转型全力做生鲜电商;自此转型为相互关联的三大板块,分别是屠宰业、冷链物流、生鲜电商。而这三大板块中屠宰业已是日暮黄花,其他两大板块到2020年仍然未有领头企业来制订行业标准;
公司投钱不计其数,后续公司谋求A股、港股上市,盘活资金流来维持三大板块的运营,但人算不如天算,2015年股灾,股票市场暂停IPO,一再推迟上市进程, 后续预谋借壳上市,但审查未通过。
公司前几年发行的债券到期,无力偿还,于2018年后半年终于导致运营瘫痪;工资无力为继,人员大量流失;但公司不停止营业,很多人欠薪已有小半年。老板及董事会成员一个个被限制消费,截止目前公司仍然在尽力维系。
衰败的简要分析
屠宰企业有混的好的,如双汇、新希望、金锣等;这家公司也曾经辉煌过,能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主要是连锁门店模式的商业化运作;也有优势可寻,例如产品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快速反应及时迭代。但是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 1.传统企业的弊病-人员冗余:企业员工峰值将近万人,企业员工工龄时间10年以上比比皆是。创新、创业是需要的,但是传统企业不结合实际情况无法创新、创业,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2.企业反应过快、扩张太快意味着企业文化丧失:几十年的发展基本上已演变为老板的一言堂,老板喜欢开会,大会小会,事无巨细,都是以天、以夜计算,很多会议都是议而不决的;公司组织架构中有综管部们,部门按理是应该为董事会负责,实际是只听命于老板,所有主管部门VP没有决策权。
- 3.以老板为导向的组织向心力:管理层做事讲究四平八稳,唯唯诺诺,公司崇尚汇报文化,周会、月会、季度会议、半年度会议、年度会议一个都不少,而且还要有专门的汇报材料,一个季度PPT一般都是60-100页。
- 4.腐败文化横行: 公司设有督察、法务、风控等多个风险控制部门,但是公司文化已滋生出官本位的贪污腐败作风,拉帮结派作风。风险控制部门已不能有效管理。
- 5.新的业态产生不能匹配相应的人才 接二连三的上新的项目,但是人员还是从旧有屠宰企业转化而来,虽然也重金诚聘外部职场精英,但冷链物流和生鲜电商毕竟在国内尚属新事物,整体人岗匹配度不高。
- 6.项目探索阶段,方向不明确: 在新生业态发展过程中,经常是半年一换模式,主要目光聚焦在融资上面,以投资人的角度去看待这场生意,原本也不算错,但是投资人的角度从哪里来?主要是外部职场精英的分析与经验。老板一听确实应该是这样,立马推翻之前的成果,重新再来。其实每个模式最终都会到达终点,只是没有坚持罢了。
人生没有终点,原这家企业还能再度兴盛;下一集为大家分享我在这个企业的经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