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那时他们的友情

作者: 海新帆影 | 来源:发表于2017-03-22 20:24 被阅读49次

    先来杜撰一段刘禹锡与白居易的对话:


    刘兄,书信多年,初次见面,甚是开心!赠诗一首,刘兄可还喜欢?

    谢谢白兄为我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甚是喜欢。我自当还诗一首,酬谢知己呀!

    我抛砖引玉,您来首有气势、讲情怀的。

    我尽力而为,希望不辜负白兄的厚望啊。

    刘兄真是客气!诗中会悼念柳贤弟吗?

    提起他,我就伤心啊!没想到我们三人,他最年轻,他却先我们而去。

    人生无常啊,待我们都去了,后人也许会给我们些啥称号呢?你觉得“刘白“、”刘柳”怎样?

    白兄向来爱开玩笑!呵呵,好了,我的诗已经作成,还望白兄笑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话说公元826年,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白居易此时也因病免去苏州刺史的职务,这两个虽然常年有书信往来、但从未谋面的人终于在扬州相见了。

    对于两位已经54岁的老人来说,这次相见既喜且悲,喜的是多年书信往来,终于能见到彼此的“庐山真面目”了,促膝长谈,自然是人生一大乐事。悲的是,见面时两个老人都已经风烛残年,经历了世事沧桑、老病缠身,难免感慨人生。

    刘禹锡和白居易这两位同龄人,生于公元772年。据历史记载,两人互动甚多,并称为“刘白”,且有频繁的书信往来,编有《刘白唱和集》。

    这种频繁的书信往来关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称之为“笔友”。如果放在现在互联网的时代,两位大咖之间肯定是微博经常@彼此、公众号互相关注,微信朋友圈也保持着经常而友好的互动。

    2.

    刘禹锡当时在巴山楚水凄凉之地度过了二十多年的光阴,再归来时已经世事巨变,当时的旧友已经逝去,阴阳两隔。刘禹锡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怀念友人的情感,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文人,那就是柳宗元。

    历史上,刘禹锡与柳宗元交情很深,人称“刘柳”。柳宗元生于公元773年,比刘禹锡还小一岁,而此时柳宗元已经去世7年了。旧交已去,暮年返乡时已恍如隔世。“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不仅自己蹉跎了二十几年的大好光阴,回来时举目望去全是新生的面孔。正如白居易在《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写道的:“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是在为刘禹锡鸣不平呢。而豁达的刘禹锡则以一句千古名句来回应白居易的惋惜之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在这句话里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虽然难免让人觉得凄凉,但是他能认清现实,敢于正视“长江前浪推后浪”的规律,充分说明了刘禹锡在骨子里是一个豁达和乐观的人。

    这两句现在也多被用来新事物必然代替老事物的自然和社会规律。现在的年轻人总喜欢用此来抒发自己积极向上的昂扬斗志,带着些许的浮躁、不屑和狂妄,少了一些敬畏和谦逊,一路高歌前进,想以最快的速度追赶前辈并取而代之。

    年轻人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句似乎是在为年轻人代言的千古名句,竟然是由一位54岁的老者在经历了20多年的贬谪生涯后写出来的。这份对后来者发自内心的祝福和宽容,足以显示出他的宽厚胸怀和豁达心态!

    3.

    尽管世事沧桑、人生坎坷,但好友难得相聚,又有现场赠诗的情谊在,哪怕心情只是暂时得到纾解,也还是深深感受着生命在此刻的满足和喜悦。正可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样一种情感,就算放在现代社会也一样适用。现代人忙忙碌碌,虽然有各种便利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是越来越疏远。“有空出来聚一聚啊”,似乎更多的只是一种寒暄和客套。

    如果能约出两三好友,面对面地谈谈心、聊聊天,那种感觉是不是也有暂时远离生活的琐碎和辛劳,拥有了一份薄酒一杯、精神倍增的惬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看那时他们的友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la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