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财物。
图书馆里,一对母女轻声交谈。
妈妈:坐过来一点,管理员的推车经过你身旁会戳到你的。
女儿:嗯。(往里挪了挪)
妈妈:你看你又这么坐,把位子坐满一点,一会儿椅子翻了摔到你。
女儿:嗯。(把椅子往桌前移了移,整个人坐在了里面)
妈妈:头抬起来,纠正了多少次,正确的坐姿,是不是以后准备戴眼镜,知不知道配眼镜得多少钱。
女儿:嗯。(整个背挺起来了)
……
女儿喝了一口水,放杯子时手有点抖,玻璃杯重重的在桌上晃荡着,她赶忙双手去扶稳杯子,也几乎是同时,抬头望着妈妈,怯懦的说:妈妈,对不起。
妈妈:早跟你说要轻点,这么鲁莽,一点女孩子的样子都没有。
女儿低下头,看着书,妈妈继续刷手机。
女儿:妈妈,这些是什么意思啊?
妈妈:嘘,小点声,自己看。
二人回到沉静。
这种场景或类似的场景是不是经常见到?
这位母亲对待女儿的方式,不正说明在母亲眼里,女儿是自己的私人物品吗?她否定了女儿的独立性、事情判断力,也断绝了女儿独立成长的后路。
长此以往,女儿会慢慢习得妈妈的管教方式,如同监狱里的犯人见了任何人都要蹲下讲话一样。
女儿一旦认同妈妈,自己犯错了,第一时间给妈妈赔礼道歉。而妈妈更变本加厉,不但衣食住行上管教女儿,在以后的任何事情上都对女儿指手画脚。
女儿的自尊心、独立性从此荡然无存,胆小、怕事、自卑会伴随一生。
如果,女儿在外界体验到独立的快乐,一旦对母亲有些许违逆,这位妈妈就会体验到失控感、家长自尊心受打击,产生无限的内心痛苦,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所以,占有式家庭教育,受伤的要么是子女,要么是父母,要么二者都有。
假如这位妈妈能够意识到子女是可以帮带、而不是控制的,是可以双向交流而不是单项指导的,那么亲子关系就变得顺畅和舒适了。双方的心理问题随之消弭殆尽。
现实里,在亲子关系中受了伤的孩子,要么继续伤害自己,要么转而伤害他人。
关系中受的伤,得在关系中修复。
弟子:请问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
法师:您复印过文件吗?
弟子:复印过。
法师:如果复印件上面有错别字,您是改复印件还是改原稿?
弟子:改原稿。
法师:应该原稿和复印件同时改,才是最好。父母是原稿,家庭的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