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从军的故事流传已久,我们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木兰,但知道民间那些真实的故事。一个是北魏时期的女子木兰,替父从军,历经艰难,终于凯旋归朝,后辞官回乡,伺服双亲,这是木兰诗的原型。另一个是隋朝年间的魏姓女子,代父从军征战十二年,因功封为尚书,唐朝后被追封为“孝烈将军”并建祠纪念,后来的几个朝代也一直追加记念,今天,木兰的家乡因为她而设立了木兰文化节。
木兰本是当窗织布的美丽女孩,纺织劳作是她每日的生活。可汗征兵的消息,打破了她的宁静。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为了不让父亲老迈离乡,木兰愿意替父从军。
离开家乡,走在从军的路上,才知道离乡之路是那么漫长。听见那黄河流水,却再也听不见爹娘的声音,看见那燕山骏马,却再也看不见爹娘的身影。
选择了替父从军,就再也没有儿女柔情。木兰默默藏起女儿心,焕然而成男儿的坚韧。万里沙场,经过多少刀光剑影,寒来暑往,征战了多少铠甲铁衣。
十年的军旅,终于等到了战争的结束。木兰为国家立下了功勋,天子赐给木兰金银,还要给她封官加爵,但木兰什么都不想要,只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爹娘终于等回了日夜惦念的女儿,亲人终于圆满了年年盼望的思念。木兰脱下了战袍,又回到当初的模样。
替父从军的木兰不禁让人想起了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淳于意是汉文帝时的名医,写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医案《诊籍》,因为得罪权势贵族被卷入齐文王之死而获罪,要被押往京城受以肉刑。肉刑是刺字或割去鼻子手足等刑罚。淳于意在被押送时,叹息自己没有儿子能分担家中之难。他的小女儿缇萦站出来,陪着父亲同往京城,并上书汉文帝,陈述肉刑不仅给人的痛苦,而且让人永无恢复的机会,自己愿意入宫为奴替父亲赎罪。汉文帝看了缇萦的上书,非常感动,不仅赦免了淳于意的罪,还下令废除肉刑,修改了刑律。
汉文帝是崇孝而英明的皇帝,开创了千古闻名的“文景之治”。谁能说“文景之治”就没有缇萦的一点点功绩呢?只是这番努力是多么艰难和侥幸。
木兰从军和缇萦救父带给人心酸的感动。后来,人们把木兰的故事编成了《木兰诗》,视若传奇。其实,这哪里是一个女孩的传奇,这分明是千古百姓渴望亲人团圆的心声。
《木兰诗》言辞简单,韵律优美。后来唐教坊曲中有了减字木兰花,再后来有了词牌名,只是不知道和当初的木兰诗有着怎样的渊源。这些诗词中,还是最初的《木兰诗》最美,动人的故事藏着深沉的情感,简洁的韵律伴着温情的感动。
喜欢木兰,喜欢木兰那孝顺爹娘的温婉柔肠,喜欢她英勇无畏的巾帼无双,喜欢她那自由豪迈的淳朴善良。
生命之美莫过于亲情之爱与自由之身。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附
木兰诗
【北朝】《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解语】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豪情动人,温婉尤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