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8点上班的时候,我是这样安排时间的——6点半起床,15分钟用来洗涮,5分钟穿衣穿鞋,走到小区门口用时10分钟,再买个早饭,一边吃一边等公交车,7点10分左右公交车到站后上车。实际情况是这样的——我把闹铃设为6:30,赖一会床,起床后再洗涮一下基本就到7点了,穿好衣服鞋子准备出门的时候,时间已经到7点10分左右了,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很明朗了,急速下楼,在小区路上飞奔,冒生命危险拦下已经起步的公交车,上车后接受众人的瞩目礼......
计划与实际出现偏差,据我自己的认为的原因是,早上上班太时间早了,根本起不来。后来,也许是领导听到了我的心声,上班时间竟然真的改了,8:30上班,心想这会肯定再也不用火急火燎的上班了。而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我还是一如既往的上演同样的戏码。这种情况在与人约会、安排工作时间上也是经常出现,总是滞后,让我烦恼不已。
痛定思痛,我不得不认真反思一下。不管几点上班,其实我潜意识里都有一个时间底线,认为只要在这个时间到来之前开始行动就肯定没问题。分析一下这个时间底线,不难发现它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它太理想化了,并没有把很多意外情况考虑进去。比如,它不会把我赖床时间算进去,也不会把我回家拿忘家里的钥匙的时间算进去......有了这个认识,我再安排时间的时候就会在计划用时上额外加上一部分时间,用以应付我想象不到的突发情况的处理。
从此,妈妈再也不担心我的上班和工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