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名称:《断舍离》
书籍作者:山下英子
阅读日期:24JAN04-24JAN05
阅读章节:全
笔记数量:127个笔记
———
新陈代谢,就是所谓的“生命机制”。
进,则出。
出,则进。
然后,再出。
今天想着重聊一聊“生命机制”,我进了一扇门,也是从之前的空间里离开,也就出。所以反之,我从家里出门,也是我从家里进入到另外一个空间,我记得后续有一段话说要有意识的利用时间,空间,手间(精力)的间意识。这句话引申出一个我的又一个观点,多角度思考,这个和我今天看完的《认知觉醒》中也有提到过,每件事情都有多角度;我要学会每件事情至少有2个角度以上去思考,探索。如果说《非暴力沟通》(也要2刷,莫着急)是通过通过对方的感受(《情绪修复全书》)的表达出自己的情绪从而进行有效沟通,也是通过把自己真实的一面表达出来。
———
斩“断”物欲
“舍”弃废物
脱“离”执念
断:
斩断购买新东西的欲望,现在已经做的很棒,基本不会购买现在用不上的物品并且买任何“想要且不需要“的物品时,我会三思,并且反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现在想想,怪可怕的哈哈哈!灵感迸发神奇联动《认知觉醒》,本能脑和情绪脑在喋喋不休的买买买买!李佳琦的“买他!”就突然出现在我的大脑里了,因为询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的时候,理智脑就好像小老头(INFJ)一般,慢慢悠悠的出现了,并且拿着他的小棍棍给我响亮的“啪”一生在我的手手上,问我家里目前的不够用吗?是损坏了嘛?我就默默的继续围观了一下,因为我之前有一整套的竹子杯子碗碟,只是因为新的一年出现了新的样子和形状,就想“剁手”,最后的答案是:没有买餐具!不过日常用的牛奶我还是买了的~毕竟日常所需嘛!
舍:
个人感觉舍弃没有用处的废物还是做的比较好的,毕竟因为丢丢丢这个还是很简单的,无论是2年前的“厨房革命”,还是搬家,我都是属于当断则断,为了自己有更多的空间,这话要以前让我爸妈看到一定嗤之以鼻,因为以前的我真的什么都要,什么都不舍得丢,现在我知道学会选择性保留东西。这让我想起曾经教导我几个月的摄影老师告诉我:“你不能精通每一项,只能精通其中的一项做到极致!”是的,书要一本本读,饭要一口一口吃,肥要一天一天减,坚持要不能间断的做!21天的小目标目前已经达成,现在继续努力!争取到1个月,然后2个月,然后半年,然后一年,然后1000天。
离:
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个我暂时做的还不够(终身成长),因为我一旦焦虑就会内耗,很多不需要出现在我脑海中的事情就会让我觉得很烦闷,不过这一点在今天看完《认知觉醒》之后,逐渐减少,接下来我看完每月的月计划以后我就要去看我的“额外读物”,1月份应该是和内耗相关的,那天听完王老师的课以后着重提到了我因为内耗才会出现不自信的表现,刚刚打错字,弹出来表演,我在想我是不是在演自己呢?哦吼,这个观点很有趣,写在flomo里面以后如果有联动就拿出来写一些感触。我需要脱离一些“多余的执念”,我相信我可以的!
———
有舍,便有得
舍弃了对我没有用处的观念,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空间去获得新的有用的观念;当然,不仅仅是在观念上,在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套用这句话的。(这句话也提到“间”了。)
———
如果想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有“间”意识。
人际关系中的“间”可以从“空间的间=距离”“时间的间=频率”角度理解,也可以理解为空间和时间的“密度”。
人际关系无论是双方距离走得太近还是太远,接触频率太高或是太低,都会出现问题。
距离太近,会觉得烦躁;太远,会感到孤单;接触频率太高,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太低则会产生被抛弃感。
这就让我想起一个词把握好“度”的量,如果太近,在一个空间内过度靠近,就会显得拥挤;如果过度远离,就会显得疏离感。接触频率过度频繁,会让别人感受到麻烦(很多人并不会把这个想法表达出来,我正在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情绪和感受);如果接触频率过低,就会感觉被抛弃。度,这个字感觉爸妈从小就告诉我,把握好度;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是有做到呢?
频率这个词我一直以为只是单纯的存在于灵性层面,随着现在的高速发展及接触灵性来看,身心灵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看到评论人际关系就像刺猬,如果过近过远都会受伤。我觉得说的非常对!
———
断舍离分为两种。
一种是清零式的断舍离。把居所过剩的杂物以“必要·合适·愉快”标准缩减数量。
另一种是保养式的断舍离。
这种断舍离的感觉就是居所的杂物已经缩减到某个程度,要保持这种程度,每次都对居所的“污垢”进行清理。到了保养阶段,就不怎么需要专门去搞大规模的断舍离,也就是说,可以进行“愉快的断舍离”的境地。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代谢,居所的杂物也有出有进。而代谢也有一定的频率:“天”“周”“月”“季度”“半年”“年”。
那么你属于哪一种呢?看到这里的友友,Kuma很感激哟,如果你有你的看法,一定要留言我们一同探讨哟!!!那么,我们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