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
于漪老师说:
把中外名家笔下的精品看作是春日里的芳草地,夏日里的柳荫路,秋夜的月色,冬晨的雪光…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阅读的意义之一,在于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之二,在于塑造自己的思想灵魂。我们的汉语,读之,为之骄傲;读之,为之动容。之三,在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吸取人类发展的新的文明成果。之四,在于培养现代语言的表达能力。
语锋犀利,势如匕首。
眉目清楚,条分缕析。
古人有言:“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读书,在那字里行间开掘智慧的源泉,捕捉人生的火花。
有的文章像灯塔,照耀着你勇敢前进;有的文章像旅行家,给你带来扑朔迷离的风土人情;有的文章像历史老人,使你走进硝烟纷飞的战场、戒备森严的宫闱;有的文章像真诚的友人,坦率地指出你的缺点与不足;有的文章让你倾洒泪水;有的文章让你不禁微笑……
好奇,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对从未知道的事物在心理上作出强烈的反应。而兴趣虽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但它是对已知的事物仍然保持长期追求的心理反应,首先是喜欢上了这个事物,同时产生了研究这个事物的兴味。
文章的结构,实质上是作者的思想认识在写作方法上的反映,是作者“思路”的体现。
郝晓东院长在朋友圈分享的内容,我要好好向这样的方向和优秀靠拢。
成长的前提是认识自己。
什么是认识自己?
第一点,洞察自己能够在什么方面达到优秀。同样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在哪些方面无法优秀。
第二点是,发现自己对什么充满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外在奖赏下的热情,而是内在驱动下的热情。
第三点是,明白自己的哪些努力能创造价值,或回报。
这三点的交集,就是自己应该深耕的领域或方向。
我的感受:
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点,发现自己对什么充满热情。这种热情,不是外在奖赏下的热情,而是内在驱动下的热情。
我喜欢阅读和写作,这种喜欢,不是外在奖赏下的热情,而是内在驱动下的热情。
陈大伟:
穷则思变。
当你拿到一种教学设计,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你是不是想当专家?当你把自己当成一个学习者的时候,你就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听课之后,你要去问:你为什么这样教?
评课和议课的区别?评课写的是句号,老是用句号,一直用句号。议课,要学会用问号。每位教师,要将自己活成一个“动词”。
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最有成效的学习,给别人教东西。
你们有的是时间,要活成一个前程远大的动词。活成动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提问别人,在思考中学会思考,言下之意,就是学会向别人提问。
我们看到的是现象,我们要追问现象背后原因。
不管我们学习什么,不是为了学习,是为了运用,用所学的东西,观察自己,思考自己,改善自己。
经验+反思=成长。经验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
理解经历和经验的区别,特别重要。一个学生坐在教室里面,如果没有安排阅读、思考、运用,那么经历也没有,更别谈经验了。不思考,也不一定有经验。经验,是认识关系,发现联系。
对才开始工作的新老师,我们不会说他有丰富的经验。(缺行动,就缺经验。)
我们在实践当中发现,有些工作五六年的老师比工作二十多年的老师会教书。教书二十年的教书,有行动和行动结果,但是没有发现联系。这就是老师成长的一个秘密。你是否学会千金一买回头看。经验联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哪些地方做得很满意?为什么?我哪些地方做得不满意?为什么?经验不对未来的教育教学发生作用的话,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经验与过去现在未来产生联系才会产生价值。
1.看自己的教学实录。像专业人员一样去看课,像专业人员一样去要求自己。真诚贡献我的方案。把自己当成专业人员尊重,有专业人员的自律思考。有人问,你是怎么做到的?不断看录像,不断调整自己。上成功了有成就感,上失败了就有了贡献感。
在我的生命当中,哪些经历和这一篇课文有关?有没有可以做课程资源的。好的课堂,不是在教课文,而是用你的人生来教课文。
要教就一定要教出质量和效果来。
上课老师水深火热,其它老师都在隔岸观火。
2.做教学实录——审视和讨论——重新思考与设计。观课议课,先观自己的课,再管别人的课。观察之后,实现我的目标了吗?为什么?如何重新设计这节课?
你要去做一点别人不爱做的事情。我们建议大家去做一做。上课,绝不拖堂。上课以后,抓紧时间过电影,哪里做得不好,哪两个同学提出不一样的问题。找侧重点进行观察。听录音,或者是看课堂实录。曾经有两位老师这样这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录像,一边看录像,一边观察。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比较狭隘的经验。
教学经验是需要反思的。带着这样的经验去指导未来。对我们经常要实践的经验,要经常反思。
反思是对经验的过程、经验的依据、经验的方法、经验的结论保持持续的批判性的审视,目的是为了获得相对正确的经验。
当下的效果不好,才会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但是,如何让老师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