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与乌鸦》这篇寓言故事,其寓意在于告诉孩子们不能被“奉承话“的表象所迷惑,而要看清事物的本质,以免上当受骗。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是采取“贴标签”式的“说教”,孩子们是很难理解所谓的“奉承话”或者是“拍马屁”的真正内涵。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是以“抽丝剥茧”式的用润物无声的引领孩子进行感悟,才能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才能让孩子们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所谓的“拍马屁”“奉承话”的真正含义和寓意。
请看下面这一教学片短段:
师:“小朋友们,一看到“乌鸦”这两个字,我们会联想到一年级时候学过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你觉得那个乌鸦怎么样?
生1:乌鸦非常聪明
生2:乌鸦爱动脑筋
师:今天读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你认为这个乌鸦又怎么样呢?
生:这乌鸦太笨了!
生:“乌鸦既聪明,但今天他太糊涂了?”
师:“为什么这样说?从哪里看出来?”
生:乌鸦知道狐狸不怀好意,但还是被狐狸一次又一次的好听话给弄糊涂了,他才上当的!
生:对,狐狸为了想得到乌鸦嘴里的肉,想尽办法对乌鸦所说的这些“好听的话”。
师:狐狸的做法对吗?
生:不对
生:对
师:意见分歧了,都说说你们的理由吧!
生1:狐狸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想尽办法终于等到,我们要为他的这种精神点赞!
生2:他不该“骗”乌鸦!
师:换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生:会
生:肯定会
师:画出文中相关句子,我们来读读。
……
师:当乌鸦嘴里的肉被骗之后,乌鸦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家伙太狡猾了!真是太坏!”
生:“也怪我不够小心,被他给骗了,再也不能专听好话了。”
师:为什么会被“骗”
生:狐狸的花言巧语。
师:板书“奉承话”。
师:“我们把这样的这种刻意让别人高兴的话(花言巧语),叫做奉承话!”
师:板书“狡猾”“奉承”,让孩子们反复的读。
师:谁能在课题的狐狸和乌鸦前面加上这两个词语?把他们俩的特点读出来。
生:狡猾的狐狸,爱听奉承话的乌鸦。
……
师:现在,你想对乌鸦或者狐狸说什么呢?
生1:“聪明的乌鸦,你不要光听奉承话了,那是害人的。”
生2:“狡猾的狐狸,我要问你,你的奉承话曾经害了多少人了?”
生3:花言巧语“骗”天下。
生4:“奉承话”要学会取舍……
师:当狐狸骗走了乌鸦嘴里的肉之后,钻进来洞里,乌鸦会这么想?
生1:乌鸦会想:狐狸真是太狡猾,坏透透顶了!
生2:我怎么会上当呢?我再也不能光听好话了。
……
这样的教学活动,开放而又不拘谨,让孩子们的“感悟”自然流淌,师生间的对话,成为孩子思维碰撞或发散的“焦点”,这样的体会于情于理,既有情趣,也富有哲理。学生对理解什么是“奉承话”深有感触,对花言巧语这样的“表象”的防备就顺理成章。教师的教学没有一点按部就班的“死教”的痕迹,而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有所闻,有所感,有所悟。这就是“引领”的价值所在,也是教育艺术之所在,这才是真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