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西部农村纪实——这里有我们想不到的很多东西

西部农村纪实——这里有我们想不到的很多东西

作者: Leodakana | 来源:发表于2017-05-11 23:52 被阅读0次

    这里是大西北,这里是黄土高原,这里贫困、封闭、落后,这里有我们想不到的很多东西

    1

    小超上一次来这里还是两年前,两年后再到这里,变化不多

    原先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村里修了新的活动中心,除了村党部,还有医务室、图书室,很新,但却几乎无人问津

    最大的感受,这里人又少了

    这个村子户口有登记在册的一共是407户,785人。而村支书告诉我,现在还留在村里的,只有97户,114人

    这是个残酷的现实,两年前这里还有200多人口,又少了一半

    人口流失也是无法回避的结局。这里没有自来水,被山沟包围的村庄也不具备引水的条件,全村的吃水都依靠的是雨水。而这里的土地却是红土地——烧砖的好原料,却几乎种不出东西,也只有土豆和玉米能存活在这里,白菜都活不了

    这里的土地亩产低到可怜,六亩地才能勉强维持一对老夫妻一年的基本温饱,而蔬菜在这里属于奢侈品,只能依靠政府每月一次的救济获得一些蔬菜的供给。不过这里倒是一个养羊的好地方,每家每户都将养羊作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样,肉食的供应也来源于此

    这个村子几乎没有了青壮年劳动力,几乎都在兰州和东南沿海打工,或是建筑,或是电子加工。这里的手机信号差到令人发指,电信和联通来这里就变成了板砖,而移动的信号也是虚无缥缈,因此打电话几乎都是打给党部的座机,村支书再用高音喇叭叫人来接听,这种我们几乎没有见过的方式,在这个村子依然在上演

    而整个村子只有唯一的青壮年男性,就是我所见到的村支书,而他留下的原因也是迫不得已: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姐姐远嫁,父亲过世,而母亲瘫痪在床需要照顾。他对我说,如果不是母亲,他也早就出去打工了

    在这里,没有互联网,人民日报得隔天才看得到。收音机充满了杂音,而偌大的村子仅有两台电视机,也不过能看到四五个频道

    2

    青壮年劳动力走了,留下的几乎都是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两年前村里还有学校,然而去年因为只剩下两个学生而被撤销,村里的学龄儿童都被安置到了乡里上寄宿学校,很少回来

    留守妇女是这个村子支柱,却也是矛盾的一大中心。2015年的春节,这个村子经历了血腥的一幕——

    大年初五,两个在外打工的村民,用劈柴的斧子杀掉了村里当时另一个留下的男村民

    而原因呢?说出来会让人既心酸,又悲哀,这两个在外打工的人被戴了绿帽子

    他们没有跑,也跑不掉,那样一个地方,能跑到哪里去呢?两个人很快被抓走了,这让这个小村庄的那个春节蒙上了灰色的阴影,而他们的老婆,却在正月十五那天,一起喝了农药,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故事的结局,太过于悲剧了。但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这里没有输家与赢家。留守妇女的个人问题,青壮年男性需要外出打工的现实与这个村庄几乎与外世隔绝的环境,酿成了这样一出惨剧

    “这种事情,大家怎么想?”我问村支书

    “能想什么?大家都想赶紧忘掉,我们也没有解决的办法。”

    3

    这样的一个村子,另一个问题也被暴露的没有任何隐藏的空间——居高不下的自杀率

    “前年是6个,去年是7个,今年到现在已经有4个了。”村支书抽着烟,跟我数着每年自杀的人数,相比于这个村子本就不多的人口,这样的数字已经足够触目惊心

    “那么自杀的原因呢?”我问村支书

    “你自己去看吧。”村支书说着,从身后的抽屉里拿出了一个档案盒,上面的标题是:XX村非正常死亡登记表

    打开了档案盒,里面的内容,让人看一次就不再想看第二次:

    村民A,63岁,女,自杀原因:患癌症,自杀方式:喝农药

    村民B,29岁,女,自杀原因:与婆婆吵架,自杀方式:上吊

    村民C,56岁,男,自杀原因:大儿子意外离世,自杀方式:喝农药

    村民D,55岁,女,自杀原因:未知,自杀方式:上吊

    ······

    我合上了档案盒,转头问村支书:这么多自杀的,村里没有什么预防措施吗?

    村支书叹了口气:我们也很想预防,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前两年多是喝农药,为了防止自杀我们把农药都统一到了村党部。但那些上吊的我们怎么办?总不能把绳子也收起来吧

    我从他的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无力感。他是村里这个年纪少有的高中生,被村民称为天才,可是他面对这番情况,也难有作为

    村支书接着说:我们这里的情况你也看到了,医疗条件很差。村里唯一的医生已经古稀之年,也就看看头疼脑热。遇到自杀的我们也只能往乡里送,往往是还没送到人就断气了,大家也只能接受

    我结束了这段对话,再说下去我觉得心里就会沉重到无法回复

    4

    村里见不着几个孩子,学龄的都去了政府的集中教学点,不过十一假期有一个初二的孩子回到了村里。在村头的党支部,小超和他们交流了很久,我试图探索这些孩子会有怎么样的内心世界,我节选了部分问答

    Q:你们在中心学校寄宿,还适应吗?

    A:还好。条件要比住在村里好。原来我们还在村里上学的时候,就只有两个老师。现在每门课一个老师,学校还有电脑,电灯也比村里亮,伙食也不错

    Q:那经济负担呢?

    A:经济负担没有,每年都不交钱。有时候还给我们发文具和衣服

    Q:那你们现在对这里(指村子)有什么想法?

    A:我们······没什么想法。怎么说呢,爷爷奶奶还在这里,爸爸妈妈让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将来考到外面去。但是对这里毕竟有感情,可是我们也不想回来了。乡里比这好,县城比乡里好,我相信外面比县城好

    Q:那你们觉得这里以后会是怎么样的呢?

    这个问题说出,面前这个大男孩的眼泪居然流了出来,许久,他才开口:“我不敢想。父母说等再过一二十年这里就会消失了,大家都会搬去外面住。这里的条件确实很艰苦,但是真的没办法接受这里会消失,虽然是个现实。用我们老师的话说,就是把我们从黄土地里拔出来,插到水泥地上

    这个初二的孩子的成熟超越了我的想象,他告诉我明年中考争取考去师大附中。而像这样的孩子,村里一共8个。这个村子给不了他们的未来,可是当他们离开这里呢?北漂或是南漂,能给他们的未来吗?

    5

    我听到很多人问,既然这里的条件这么艰苦,为什么政府不组织搬迁呢?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去,不是更有利于他们吗?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村支书,村支书叹了口气,说:走吧,我带你出去,边走边说

    我们走在村里的土路上

    “其实乡里不是没有组织搬迁,甚至在附近都给他们建好了房子,可我们去说的时候,经常会被村里的老人打出来。”

    他在一户院子前停下来,指给我看:这里住的是一对老夫妇,都快70了。两个儿子在酒泉当包工头。去年的时候把老两口接出去住,没想到他们喝这里的雨水没事,去喝自来水腿就肿,无奈只好回来

    我们继续往前,村支书边走边说:左边的呢是个独居的老奶奶,孩子们都在外地。她就是那个把我从房子里打出来的人,说不论怎样都不搬。右边的呢是建军的老婆带着孩子,他们不搬的原因是因为土地,搬走了这块土地就得收归集体了,他们舍不得

    我四下看看,对村支书说:我想去左边那户看看,行吗?

    村支书犹豫了一下,带小超进去了

    说明来意,老奶奶让我坐下,拉着我的手问了许多,能感觉到她很想有人陪她说说话。聊天到兴头,我问她:“奶奶,这里的条件这么苦,你为什么不愿意搬出去呢?”

    老奶奶的脸色黯淡下来,哀叹一声,对我说:“我不能走啊!”说着站起身,带我去了后院

    来到后院,我终于明白了她不愿意离开的原因:这里供奉着他的丈夫和整个家族的灵牌

    老奶奶点起三炷香,插进香炉,对我说:“我们家老头子去世的时候,我答应帮他看好这些灵位,所以我绝对不能走。”

    6

    短短23个小时,小超受到的触动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我们很难想象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如此的落后、闭塞,最重要的,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都说我们的根在农村,可是现在的农村,是我们印象中的那样吗?

    这里有我们的过去,可是我们不知道能否给这里未来

    哀叹,悲叹!

    这不是任何一方能解决的事情。中国农村的问题,掩盖在了城市的高速发展之下。我们天天在提城市化,可是城市化对于这样的村子,有多少用呢?

    临走,村支书告诉我:我们这里唯一的办法,就是等这些不愿意离开的老人全部去世,剩下的人都搬出去。不过,这还得十年甚至更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部农村纪实——这里有我们想不到的很多东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wa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