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识字忧患始。
或许,是我们生在一个好的时代,在中国,读书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98%。这于时代的发展是一件好事,国民素质高,发展动力自然足。但对于个人来讲,有文化真的是好事吗?
当然,我也不是要宣扬文化无用论,只不过是想起了很早之前,一则不知真假的趣闻有的些许顿悟—
记者问:为什么不上学?
放牛娃: 放牛 。
记者问:放牛为什么?
放牛娃说:为了赚钱讨老婆。
记者问:讨老婆做什么?
放牛娃说:为了生儿子。
记者又问:生儿子干什么?
放牛娃说:让他长大再当放牛娃。
荒诞的对话,却又让人怀疑其真假,因为,若是真的记者去采访,那他的人文关怀应当也会让他放弃报道这样的一件事吧。把一个淳朴农人的单纯,演绎成一种无知的荒诞,放大到读者面前,使他成为众人笑料。
因为在我看来,无论何种原因让这位放牛娃放弃教育的机会,他都不该是众人的笑料,而他看似无知的回答里,也是暗藏禅机——与佛语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很难再平静的面对生活本身,大多数的人打拼生活,多是为了一口气——房子、车子、票子,这本是中性的客观存在,多因有了旁人,让我们不免卷入相互的攀比之中。我们难以对当下满足,无论什么样好的车子、多豪华的房子以及存折上那数不清的零,也都没法使我们满足了,因为,使我们焦虑的,并非生存,或生活本身,而是旁人的更加优秀。
就像阿兰·德波顿所说的:“从前,不平等是社会的普遍规律,因而即使再严重的不平等也不会引人注意。而现在平等了,人和人之间差异甚少,正因为如此,哪怕是细微的差距也变得明显起来……”
我们对生活的焦虑,常常不是源于生活本身,而是在与旁人的比较中滋生。想要回归生活本身,大概就是让自己回归无知无为的状态——就像放牛娃的状态。
又或者,我们拥有强大的自我认知,在认识物欲的强大和身边人不断累积的财富,而能清醒的知道自己的所追求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自认为没有这样强大的精神修为。
而有人问蔡澜先生,生活的意义,他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对这种人生追求有了重新的认识:
“像一个故事一样,起先一个人住一间小屋,结婚后两个人生活,努力买一间大一点的,生了儿女,买一间更大的大家住。后来,儿女一个个离去,大屋子打理起来很麻烦,便换回一间小的,两个人够住就是。等到其中一个死去,剩下来的人换间更小的,渐渐地体力不支,再要求最小最小的环境居住,那就是一副棺材了。”
是了,最终,我们都将归于棺材,能过得好一点得人生无非就是珍惜每一个当下,去吃好吃的东西,去看不容错过的美景,去积累各种经验,无需羡慕别人,自己无憾而已。作茧自缚似的想太多名头,到头来都不过是一抔土,一方瓷罐罢了。
罢了罢了,人生不过如此,别想太多,简单就是快乐。快乐一天,就赚一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