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正视焦虑

作者: 爱做梦的槑小姐 | 来源:发表于2021-04-21 23:55 被阅读0次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特别容易焦虑的人。

读研那会儿,面对艰巨的实验任务,我因担忧无法顺利毕业而焦虑;刚结婚那会儿,筹办新入职单位的答谢宴,我因担心宴请的各个环节做得不到位而焦虑;买房那阵儿,为了符合公积金贷款的条件,我因担心请别人做担保人遭拒绝而焦虑……

甚至,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一些小困难,也会特别容易让我陷入焦虑的怪圈中,以至于一度精神萎靡,想把自己封闭在真空世界里。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这是自己本身的性格缺陷,因为敏感,遇事考虑太多,总是瞻前顾后……

直到看了武志红先生的《为何家会伤人》一书,我不敢说一下子就释然了,但至少为我的释然敞开了一扇大门,而我也意识到我频繁焦虑的原因很可能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而过去的自己显然是未能与过去的压力和痛苦告别,从未能与自己达成和解。

书中《痛苦的童年为神经症“播种”》一文讲道,按照神经分析的理论,五岁之前的人生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一个人的人格在这一阶段被基本定型,如果儿童在这一阶段遭遇严重创伤,他就会埋下患病的种子。如果以后的人生阶段再一次重复了类似的创伤,他就可能会爆发相应的心理疾病。

文中通过一位大企业副总卢斌两次焦虑的真实事件,结合原生家庭对他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他焦虑的原因。

事件一

卢斌在一次工作应酬中,在客户的极力怂恿下与一位小姐发生了关系。不久,他查出自己得了尖锐湿疣。经过治疗,他的身体很快恢复了正常。

可事情不但没有结束,反而成为了噩梦的开始。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句话“性病有可能会变成艾滋病”,就开始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但事实上,在那之后他去医院做了很多次检查,结果都是阴性。

可这样的检查结果并不能化解卢斌的担忧,他的焦虑情绪变得越来越严重,做噩梦、失眠,恐惧到身体颤抖、出冷汗,甚至有濒临死亡的感觉。

心理医生分析,这其实是恐怖症的一种,卢斌对艾滋病的恐惧其实只是一种象征,并无现实意义,患者担忧的是其他方面的内容。

事实上,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卢斌也找到了自己的真实焦虑:担心在与公司女副总的竞争中落败换届选举。而卢斌对艾滋病的恐惧其实是由换届选举引发的焦虑的“置换”。也就是说,对艾滋病的焦虑是一种“幻象”,只具有象征意义,对换届选举的担忧才是真实的。

当心理医生帮助卢斌认识到这点之后,他对艾滋病的恐惧也就随之消失了。

事件二

卢斌的女儿卢迪在他的安排下,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的工程类专业。卢迪一开始非常崇拜爸爸,但后来慢慢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专业。于是,她一次又一次哭着请求爸爸想办法替她换专业。在这样的压力下,卢斌再次焦虑了。

而这一次卢迪焦虑的诱因则源自对女儿的担心。

这两个事件中一致的信息,透露了卢斌潜意识里的秘密:重要的女性,触动了他“藏”在潜意识中的一个“脓包”。而这个“脓包”则是卢斌在童年留下的创伤。

卢斌的童年一开始很幸福,他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但五岁那年,他的父亲患了重病,一度卧床不起。从此,生活的重担就压在了母亲身上。母亲不仅要照顾好父亲,还要照顾好弟弟妹妹,而作为长子的卢斌就成了被忽略的那一个。他很懂事,知道母亲的艰辛,便主动为母亲分担家务,照顾弟弟妹妹。

这仿佛是这个家庭处理家庭危机最自然不过的方式。但是,让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去承担半个爸爸的角色,实在超过了他的承受能力。

书中分析,让一个小孩子过早地承担这样的压力,他势必有怨言,有愤怒,有攻击性,“为什么总是忽略我?为什么非要让我承担这么重的压力?”而家里唯一健康的妈妈,是他最可能选择的对象。然而,可能他看到妈妈的压力更重,也可能这个家庭不能接受对父母的攻击。所以,这个“小大人”就只好把自己的愤怒压抑下去。这是一个恶行循环,这个“小大人”承受的压力越大,在他心中产生的攻击性就越多。而这些攻击性,他无法表达,只能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攻击性越多,愤怒也就积攒得越多,而愤怒的情绪必须找到一个出口,而这个出口就是把愤怒当作焦虑来表达。也就是说,这些“小大人”潜意识中积攒了太多的愤怒时,他们表达出来的反而是焦虑。

再回到两次焦虑事件中去,便不难发现,当卢斌与女副总的竞争中产生的敌意越攒越多,这种敌意就唤起了他自童年起就埋藏在潜意识里的愤怒,而他无法直接表达愤怒,便只能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即神经症的方式,把愤怒表达成了焦虑。

当卢斌的女儿希望通过他换专业时,他有些无能为力,便对女儿这种有点过分的要求产生了愤怒情绪。但他的心理机制注定不允许他表达,所以他只能再一次以焦虑的方式表达出来。

回想自己几次焦虑的原因,又何尝不是因为自己潜意识中的愤怒被唤醒了呢?毕业本不是问题,但导师强加给自己的繁重实验,让我内心产生了愤怒,却又不敢表露。

结婚答谢宴请本不是值得为难的事情,但父母双方没有一方可以帮忙操持,而新单位的领导在帮助我邀约并不熟悉的领导、同事时也非常不给力,种种压力又唤起了我潜意识里的愤怒。但不管是对于父母,还是对于领导,我都不敢去表露压抑在心底的愤怒情绪。

找公积金担保人其实也不是问题,但一开始找的身边亲近的朋友,他们却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推脱。而对于不熟悉的领导、同事,自己又羞于开口,尽管最终还是领导帮了忙。于是,对身边朋友的不满情绪,也逐渐酝酿成潜意识中的愤怒,可自己却没有理由去责怪他们,毕竟“帮人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回归我的童年,母亲被迫嫁给父亲,父亲自我出生起就在外打工,母亲和祖母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母亲几次想离家出走,最后都因我而回头。

10岁那年,母亲因实在无法与祖父母相处,便也离家外出打工。祖父母虽然对我疼爱有加,但在很多方面始终无法顶替父母的角色。因此,我的童年是缺爱的。

这似乎对应了书中有关阐述,神经官能症患者被认为是幼儿期受到妥善照顾,直到两岁以后才因故受到忽视。还好,神经挂官能症情节最轻,也最容易治愈。我想,这大概也是我在面对大的挫折时,总是焦虑的原因吧。

书中还强调,对于卢斌案例的心理分析并不是在说卢斌的妈妈应该被谴责。生活毒害了卢斌的爸爸,紧接着毒害了卢斌的妈妈,他们都很不幸。这种情况下,卢斌去承担部分的不幸也是正常的。

生活对卢斌的父亲是不公正的,对他的母亲也是不公正的,对于卢斌就更加不公正了。而卢斌的神经症就是对这个不公正的接受,接受了疾病给这个家庭造成的部分“心病”,最终以自己得了神经症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这种神经症,可以说是一种“善”。一旦卢斌的神经症最终被治好,就会明白这个给了他巨大压力的神经症也塑造了他的优点。

在明白了这点之后,我瞬间就理解母亲了。母亲的不幸显然是在我之上的。生活对于我的母亲是不公正的,对我也一样。

正如书中建议的那样,童年的不幸已不可更改,最应该做的是对不幸的童年进行一次“哀悼”。

只有承认自己童年的不幸,和过去做告别,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自己潜意识中的“脓包”才会慢慢消失了。如此一来,焦虑也就不会频繁地找上门来了吧。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到一些和我一样在童年受到创伤的朋友,也希望从此以后,你我的世界再无焦虑。

相关文章

  • 【为何家会伤人】正视焦虑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特别容易焦虑的人。 读研那会儿,面对艰巨的实验任务,我因担忧无法顺利毕业而焦虑;刚结婚那会儿,...

  • Yuki的葱郁火锅式笔记记录

    20180828 / 《为何爱会伤人》/ 武志红 摘抄: 为何爱会伤人? 因为我们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

  • 家为何会伤人?-《为何家会伤人》

    家为何会伤人?这个问题听起来有那么一些恐怖的味道。在中国的文化里,家一直是一个温暖避风的港湾。家也会伤人,似乎是一...

  • 在自省中学会爱与被爱

    这本书,是我和《为何家会伤人》同时买下的,看完《为何家会伤人》后,我感触蛮深刻的,在我的简书上也有关于《为何家会伤...

  • 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真好

    时光往前,岁月易逝。 (一) 恶语伤人,我还不道歉。 内心翻江倒海,我就是不示弱。 《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

  • 为何家会伤人

    《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 001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 想拥有一个健康的家庭,夫妻关系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夫...

  • 为何家会伤人

  • 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武志红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我鲜少看与家相关的书或文章,因为看完会难过、会失落、甚至会颓废很长一段时间。...

  • 为何家会伤人

    第一次开始关注武志红老师,还是因为身边的朋友订阅了武志红老师的专栏,等我开始微信阅读的时候,当看到推荐里闪现...

  • 为何家会伤人

    最近看了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感触颇深,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另辟蹊径,分析了家庭中的几种关系,主要有四大板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何家会伤人】正视焦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bn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