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群里的一位小伙伴每天在群里分享克里希那穆提的《重新认识你自己》这本书。早年度过这本书,但对书中的描述可以说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是误解。
但这次重读竟然有如此多的共鸣,经历这些年的学习生活,对书中的很多内容又有了新的理解,至少现阶段我感觉是自己认知层面觉得是真相实相的内容。(此文也只是个人浅薄的感悟,不乏日后有更深刻的洞见)
01
不要把力量交出去
本书的开篇就对世间的一些教派提出了质疑,这里不会去讨论和评判任何宗教教派,只是由此衍生到我们周围看到的一种普遍现象,包括前几年的我也是如此:
课上完了,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非常激动,觉得自己已经学到了,修到了,好开心。可惜没多久又遇到同样的问题,这个时候会习惯性的去第一时间求助老师,希望某个老师能马上给我一个答案,最好能顺带帮我把问题解决了,感觉就一本万利了。
那个时候觉得能遇到好的老师真是太幸运了,因为老师修的好,就不会遇到各种人生问题啊,我修的不好,才会遇到各种问题,你看,这不问题来了嘛!
书中开篇就提到,这样的行为无疑就是把自己的力量交托出去,这样的结果是自己的力量又削弱了。
要知道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是一次最好的向内探索的机会,就是一次重新去认识自己的机会。也是一次拿回自己力量的过程。
那很多人会问,再次重新认识自己什么呢?上了这么多课,我已经认识自己了啊,我有这个问题,有那个问题,我知道我有一堆问题,所以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修行,不断做更好的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就问:“你认识的自己,这是真的自己吗?”
其实我也想问问很多人,如果学了那么多课程,依然只是看到自己有这个问题,那个问题,那之后学再多课程结果还是一样的,依然还是有这么多问题,依然还是在不断的自我评判,学来何用呢?
有人又会问,那我该怎么办?就这样过着我不想要的人生吗?不去寻找,不去探究,不去学习,不去提升我自己吗?
好问题。问题是现在大部分人在寻找、探究的是什么?看到自己的是什么?
克里希那穆提说到,不得不承认,大部人每天诵经念佛,都只是希望有个神有个佛能帮自己把所有问题解决了,大部分人眼里只看到神佛很厉害,某个老师很厉害,有没有看到自己很厉害的地方呢?
很多人就会表达说“我内在没有力量啊,所以我要寻求能量更高的上师啊!”
记住,每次当你在表达“我内在没有力量”的时候,就无疑又是在自我评判,又在把自己的力量给削弱了。一直在这个循环里轮回。
前几天在张德芬空间看到有一位叫罗令君的老师提到一个观点:“每个人都是有力量的,不可能是没有力量的,你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只是你真的不了解自己,或者从来没有去真正了解过自己。”
确实如此,为什么这么说?仔细想想,你的人生中是否有某些时候,突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自己就解决掉了,没有依靠更厉害的领导帮忙,仅仅靠自己就解决掉了呢?
一定有吧!对啦!这不就是你的力量,这还不是自己本身就有力量吗?
但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向外求啊,遇到问题了,撞到南墙了,第一时间不是“观自在”,不是马上回到自己内在,看看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内观一下自己还有哪些力量没有被你自己看见?
相反的放弃自己,向外求。一次又一次浪费了宝贵的拿回自己力量的机会,然后习惯性的认为“我内在没有力量”。
这听起来好像很绕,但这是事实啊。就像多年前我去看这些文字,完全看不懂,还觉得很绕,貌似觉得克里希那穆提写的是不知所云,为什么他会被诸多修行人视为“彻悟的觉者”。就是因为他的文字需要一遍一遍地去感悟。
不是光去看他的文字,而是看过他的这些文字后,在自己生活中,经历中遇到各种问题,一遍一遍的去验证他说的是不是真相,如果验证到了,那也证实了历代这么多人推崇他的文字,说明他不是骗子。
为什么克里希那穆提在开篇就提出这样的观点,就是希望广大修行朋友们一开始就要去了解自己,千万不要在修行路上走偏了,一切的人生最开始到结束,主动权都只有你自己。千万不要把这个主动权交托出去了。
回到自己,回到自己,回到自己。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02
从来就只有一个“我”
书中还有一个点,当时群里在分享的时候,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相信大部分,我说的真的是大部分人都听过“大我”“小我”“真我”“高我”“超我”……诸如此类的词。
那问题来了,请问哪个才是真的“我”?
前段时间唐宁老师在一次读书会直播分享的时候,她突然也意识到了,自己之前一直在强调要破“我执”,一定要破了那个“小我”,那一刻她突然表情凝重了一会儿,然后告诉大家之前她在认知上的误解,她发现原来那个所谓的“小我”就是她自己。
既然“大我”“小我”都是自己,那还要破除什么?什么都是了。说完之后,唐宁老师的表情是轻松的,释然的。
很佩服一个实修者能在公众平台上直接表达自己之前的错误观点,自己认知上的局限,这样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那一刻要的是真相,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在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也写到:“原来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但这个觉察的本身并非另一个更高级的本体。没有更高的超我存在,这些都只不过是人类所发明出来的另一种意象而已。”
克里希那穆提的这些话可能会打击到很多很多人哦!不只是一小部分,可能是一大片。
因为他在书中接着解释到,根本就没有什么“高我”“超我”各种版本的我存在,这些都是人们头脑想象出来的而已。
如果一个人,一个修行人依然还在以这样的视角来应付种种的事情,那无疑是去到了二元对立的方向。因为把一个整体的“我”区分成这么多版本的“我”,这不就是去到了自我割裂,二元对立的方向吗?
其实很多人在说“我要合一”“与高我合一”,既然已经割裂了,又哪里来的“合一”?又怎么去到“合一”?
尽管很多人依然会各种版本的“我”的态度,这也没问题,这是每个人自己愿意去体验的部分而已,不去评判对错,都是很正常的。
但这一段给我的感触很深,尤其是看到了自己过去一直是在二元对立的状态而不自知啊,若是没有回到内在,扪心自问,或许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看透真相。
03
意愿在哪里,改变就在哪里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问:那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该怎么办?我该如何脱离现在让我痛苦的生活?我该如何去到我想要的丰盛富足喜乐的人生?
这本书中有一段我觉得非常点醒我:“一旦你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许多事情就会发生。生命会通过一个朋友、亲戚、老师、一位老奶奶或其他人来帮你如愿以偿。”
这里面看到了什么?
可能有些人会说真的会有一个朋友、亲戚、老师,甚至是一位老奶奶来帮我耶!太好啦!
然后呢?这个人在哪里?怎么帮你?为什么要帮你?
还有一段话解答了这个问题:“生命永远不会帮助那些因为恐惧而屈服于别人要求的人。但是如果你说“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我要去追求”,那么有些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
很多时候,改变就源于自己的一个意愿,正所谓“有愿即有缘,一切都是缘起缘灭”。你有没有发现,确实有时候,想要改变的时候,一本合适的书就出现了,一位合适的老师就出现了,一个好的idea就出现了。
他们帮助你度过了这段时期,不是老师找到了你,而是你当时的意愿就像吸铁石一样,把正好匹配当下意愿的解药吸引过来了。但最终还是要内化成自己的智慧,靠自己去走人生下一段旅程。这个解药的缘起就是:自己的意愿。
很多人会说:“我当然有意愿改变啊!”“我肯定有这个意愿。”但事实确实,这份真正能改变的意愿并非来自口头,而是来自你内在的振频。
也就是说你是否做好了准备诚实地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美好和不美好,如果用一种比喻的话,最贴切的就是这是一种内在的冒险之旅,也许会像坐过山车一样。
一旦你决定好要开始冒险,你的心及你的周遭就会发生变化,生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给你助力。
你也许不喜欢它出现的形式,那可能是悲惨、挣扎与饥饿,但是一旦你能迎接生命,事情就会水到渠成。
可是看看我们自己,我们并不想迎接生命,我们老喜欢玩安全的游戏,不是吗?
冒险之旅不是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而是真实的去看见自己,到底哪些是阴暗面,哪些是光明面,要知道大部分人是不敢的,因为面对自己太难了。
比如让你去和自己的不安全感,那种生存的恐惧待个几分钟,也许几秒钟就马上吓回来了,超级难受的感觉。
但当你真正有意愿向自己说出“我真的受够了”“我不再想要眼前的生活了”“我要诚实面对我自己”的时候,有这份坚定的勇气出现了,那另一扇生命之门也瞬间打开。
写在最后
演员刘亦菲曾经给我们分享过一本书《Stillness Speaks》(中文翻译书名《无声胜有声》),书中有一段,我想作为本文的结尾非常贴切:
念头、情绪、感知,和你所经历的一切组成了你的生命的内容。你从“我的生命”之中获取自我感,而且“我的生命”是令人满意的,或者你以为它是。
你不断地忽略这个最明显的事实:你内在最深处关于我是谁的感觉与你生命中发生的事毫无关系,与内容毫无关系。那个我是谁的感觉与当下有关。它总是保持不变。无论是童年还是老年、健康还是患病、成功还是失败,那个我是——当下的空间——在它最深处总是保持不变的。
我们常常将它与内容弄混,结果你只能隐约地、间接地,通过你生命中的那些内容,体验到我是或者当下。换句话说:你对于“存在”的感觉被周围的环境、你头脑的续流和这个世界很多其他的东西所遮蔽。当下被时间所遮蔽。
所以你忘记了你在“存在”中的根,你的神圣的实相,你在这世界迷失了自己。当人们忘了他们是谁,疑惑、愤怒、沮丧、暴力和冲突就产生了。
然而,要回忆起真相,要重返家园又是多么容易啊:我不是我的念头、情绪、感知和经历。我不是我的生命之中的内容。我就是生命。我是那个容纳万物发生的空间。我是意识。我是当下。我是。
你不是你的情绪,你不是你的认知,你不是你的过去,你也不是你的将来,那么,你是什么?每一个人都会有开心或难过的时候,以一种轻松的方式从里面跳出来,你会找回更多属于自己的力量,有时候犯犯小错误也挺好挺可爱的,这就是人生吧。
网友评论